千羲

2016-04-16  09:07

370 0 0

闲来无事,又不想找事做的时候,很适合品茶。我喜欢茶,不单是因为汪国真的那句,“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是清香”。
        幼时,每逢暑假,都会去大姑姑家里避暑。记忆中,那是座年岁悠长的美丽大山,姑姑他们的生活总与那个一望无际的茶园息息相关。那时候,也没注意过他们是怎么安排农作时间的,但是每天傍晚,他们回来的时候必然手提两个摘茶叶用的竹篓。我去过茶园,有时候也会摘着玩儿,姑姑教我,茶叶要摘最上面两瓣最嫩的。当然,只摘叶尖卖价会更高,但是在按斤卖给茶厂的时候,却不如普通的挣得钱多。如果家里的茶喝完了,他们也会摘一大篓拿回来制茶自己喝。制茶的工序比较麻烦,灶里烧火,火候要掌握的刚刚好,茶叶在锅里需要反复的手工揉搓,技法且不论,光是茶叶慢慢的被烘干就要费时不少。经过一番手工,烘焙的干茶冲泡出来会比新鲜的更有味道,也耐储藏。
        姑姑他们的农活重,喝茶口味也重,泡一杯茶,大茶杯里甚至超过一半都是茶叶。出门就会带一个很大的塑料杯,茶叶放很多,有也会添加些白糖,味道竟还不错。每到学期将近,临行前姑姑总会去茶厂买两包茶叶,让我带回去。翻山越岭,车子一路颠簸,回家后拿出来给爸爸,只觉得银色的包装袋,上面一个大大的绿色的“茶”字,在跟我说暑假结束了,心情忍不住低落。但当爸爸泡好茶后,翠色的茶水实在让我忍不住呷一口,那味道真的是极好的,像是夏日清晨,阳光刚刚透过厚密的树林,然后被含在嘴里,心情也就油然愉悦。
        大学时候,我曾想过去学茶道。百度辞条里有解释,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分为煎茶道,斗茶道, 工夫茶道。然而,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茶道从元代开始,已经简化成茶叶泡水并沿袭至今。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都有种故弄玄虚的成分,倒是应了那句器之不存,道亦不复。因此,也就没了兴致。可就算不懂茶道,这也不妨碍我对茶的偏爱,我喜欢的就是一种味道和自然感觉。
        因为气候和土质等原因,国内各地生产出来的茶名目繁多,各具特色,而我也就偶然喝过了极少的几种,其中最喜欢的除了铁观音就是家乡产的茗茶,并尝过各种温度。深知茶泡七分满,但我总爱走神,所以泡茶常会失手。眼看茶满的快要溢出来了,就会凑上去小呡几口,烫的赶紧吞了,根本来不及品味,但是喝完后唇齿留香。有时候等自己想起来要喝茶,水已凉,但倒了又难免可惜,这时候喝,味道就会偏涩,但是喝完过一会儿,嘴里又会回转一种甘甜。我觉得最好喝的时候,是手握茶杯觉的温热的时候,呡一口慢慢吞下,真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身心都通畅放松。
       我甚至觉得,品茶比礼佛朝圣更养性。礼佛朝圣,里面总带有一种期许,抑或说是或多或少的欲。不要急着否认,不管是渡自己,还是渡众生,你能说那不是欲么?茶不一样,可以慢慢的品,静静的悟,也大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品一种味道,如此,甚好。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