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位于爱琴海,希腊在人们心目中是海岛的浪漫,蓝白的纯净。游客到此希望抛却世间烦恼,尽享人间天堂的乐趣。土耳其则蕴含中土的神秘,古老的传说。人们来此找寻历史的痕迹,探求文化的奥秘。
以弗所,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曾在《圣经》中出现过,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城。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以弗所已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以弗所于公元前10世纪建城,早期是古希腊城市。在古罗马帝国时代,它是亚洲最大的都市和当时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不同于灰暗土色的庞贝古城,以弗所的主要构成是白色大理石和精美浮雕;也异于飘渺模糊的玛雅文明,以弗所则鲜活富有生命力。

入口的小型露天半圆形敞开议会区,蹲守着一排石雕,似在守护着这神圣领地。长长的街道平坦而干净,可以容纳大约10 个人并排而过。街道两旁,或是大型喷泉,或是烘培坊和地下酒窖,或是通往浴场的内部长廊,似乎能想象当时的人们穿街而过,彼此寒暄,饮酒交谈。


越往里走越惊叹于这街道的悠长,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常常以精美的雕塑形象出现在城市的广场和街道两旁,地势越来越低,视野则越来越开阔。最显眼的地标性建筑自然是街道广场的塞尔瑟斯图书馆。图书馆正面为两层,内部则为三层,可以藏上万卷图书。门口粗壮的四根石柱承载着八个女神雕像,代表着仁慈、思想、学识和智慧,衣裙的褶皱仍清晰可见。站在图书馆脚下向上仰望,感觉自己在时空和学识面前如此渺小。即使是早期的人类文明,也早已把书籍当做进步的基石,用最重要的中心地带和如此恢宏精美的建筑收藏书籍,古罗马人对于学识和智慧的推崇可见一斑。


以弗所另一地标性建筑自然是可容纳两万五千名观众的露天剧场。半圆形的看台依着山坡而建,舞台中央的声音可以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角落。保存完整无缺的建筑让人有历史闪回般的错觉,古罗马人长袍加身,激情呐喊的幻影如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浮现,让这沉寂的剧场突然鲜活了起来。

露天剧场的对面,是更为宽广的一条甬道,据说这条路一直通向爱琴海,是古罗马人运送物资去海上的必经之路。当年以弗所正是凭借着便利的海上贸易,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城市,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0万,面积2000 公顷,目前挖掘出的仅不到当年都市的五分之一。尽管以弗所在15世纪因港口泥沙淤积而衰落,再也不复昔日的辉煌,却仍以现在的遗迹见证着过去的荣光。正因为它的存在,历史不仅仅只是墨色的文字,而是伸手可及的真实,似乎远隔千年,却又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