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韵

2023-05-13  23:42

93 1 1636

5.13-086大胜和他的花园

这几天重读梁鸿非虚构作品梁庄三部曲的第三本《梁庄十年》,这本书第一章“房屋”的第四节,也是最后一个故事“大胜”特别打动我。

这一节主要是讲大胜和他的花园以及他先是停薪留职后又办了提早退休,回家专心照顾父母的故事。

大胜先是停薪留职,回乡照顾患上食道癌的父亲,但是父亲还没过世,母亲又突然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后来父亲过世,办完丧事,大胜就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续,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照顾母亲。

大胜是父母亲抱养的儿子。他先是当兵,后面到外地工作。但是当父亲生病后,他就请假回来照顾了,这一照顾就是十年。在照顾父亲的这段时间,大胜改造了家里的房子和院子。他用院子里的空地开辟建造了一个花园。

大胜在这个并不大的花园里精心经营,栽树,种花,养鱼。大胜在这个花园里种上了月季花,玫瑰,大丽花,荷花,桃树,猩猩草,地锦草等等。最后,经过精心打理,大胜的花园成了梁庄一景。

梁鸿和大姐路过大胜家院门外面,大胜听到了,就招呼她们进院子里坐坐。她们进到院子里看到:

“整个院子水泥铺地,地面平整光滑,物品简单有序。大胜母亲身上的棉布碎花上衣、裤子、脖子上的围兜都很干净,轮椅的把手,轮子闪着锃亮的光,一切都经过精心打理。没有放弃,没有衰败,没有一丝赘物,简洁到几乎让人不适的地步。”

大胜见人就点头微笑,虽居乡间,却很少主动和人聊天,更不会去找人喝酒交往。每天都在忙着做各种家务,打扫,做饭,给母亲喂饭,以及各种琐事。所以小花园的存在对大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胜养花种荷,几年如一日精心营造打理,这里几乎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乡间的生活,尤其是长期照料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种生活琐碎,需要无比的耐心,日复一日,充满着孤独,寂寞,辛劳。

这些叠加在一起,让大胜的脸上潜埋着忧郁。

大胜的花园无疑是很美的,但是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却说,“非常美,美得让人伤心。”

作者还在书中写到:“在梁庄和周边村庄,很多抱养的孩子往往比亲生儿女更照顾家里。他们从小忍受闲言碎语和莫名的歧视长大,但当家里需要回馈时,却付出不止一倍两倍的辛苦,甚至因此不惜令自己的小家破碎掉,好像一定要证明什么,这里面有着不为他人所知的道德包袱和压力。”

读到这一段话,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大胜会在父母亲生病后,责无旁贷毫无怨言地挑起了照顾父母的重担,甚至不惜提早退休,和妻子分居两地,一年也难得见上几次面。

这一切都因为大胜因为是抱养来的儿子。这一身份让他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胜应该是不想让人们觉得抱养的孩子对父母亲没感情这一论断成真,反而比亲生儿女更加尽职尽责,似乎是在用一种带着悲壮感的付出,来为自己这一身份做注。我不是那样的人,我可以比亲生儿女做得更好更到位。

这还有点像我们老家说的那种“不蒸馒头争口气”。大胜回乡之后照顾父母,改造院子,栽树种花铺草,挖池种荷花,养金鱼等。一个人把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照顾得格外洁净,不难想象这里面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和辛劳。也可以看出大胜是一个做事很有条理,很有章法,爱干净爱整洁的人。

随着平均寿命的增长,加上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大胜遇到的这个问题也不是他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前阵子还看到一个“全职女儿”的新闻,是讲一个女孩子,大学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后面就回家做了全职女儿。专心照顾家里的三位老人:父母和奶奶,这三位亲人一个月加起来的养老金一万八千元左右,每个月给她发工资六千元,这位女生需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陪伴老人,带奶奶去医院就医等。

看完这篇之后,对大胜花园的美印象深刻,但是置身其中的大胜的落寞和孤独无以消除,也让人发自内心的产生共鸣。大胜的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是一个时代的孤独,大胜就是无数人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只是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回到了乡村,选择牺牲自己甚至小家庭,守着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更多的人则是遥望故乡,矛盾纠结,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直至父母过世之后,再发出类似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类的慨叹。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晨韵   2023-05-14 06:53:53

    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有时是工作需要。

  • 海宁   2023-05-14 05:30:47

    你读书怎么选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