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初秋,阳光照在身上,已经没有盛夏的炙热。
返程的机票是下午的,送机的专车中午12点才到达,我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属于自己,可以到上海这几条充满了历史气息的街弄逛逛。

走在武康路上,这些奶黄色墙壁褐色屋顶的建筑,很自然地将我带进了民国时期,这些建筑大概修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一个风起云涌,名人辈出的年代。
在这条武康路及附近弄堂的房子里,曾居住过众多的历史知名人物。如858号东美特公寓(现在已更为武康大楼),位于淮海路和武康路的交界处,也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般,以前曾叫诺曼底公寓。这座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请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早期作品。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曾居住于此。

又如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1912至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1874—1916)曾居住于此。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经易主,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中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1937年迁往北京。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

武康路113号是巴金故居,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他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

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西路武康路口,宋庆龄于1948年冬迁居于此。故居房前是一大片草坪,四周是终年苍翠的樟树。

带着对那些名人的敬仰,我走在武康路的街头,细细品味每一栋穿越时空的房屋,遥想当年居住此处的主人,他们也曾推开这里的门窗,他们也曾坐在窗前,静静观望窗前的明月,报秋的梧桐。
而今,斯人已去,唯有道路两旁如盖的梧桐树,依旧为我撑起一片绿荫。
(备注:中间介绍历史人物的文字摘自网络)

202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