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淼?

2023-10-16  09:31

573 3 3769

我们拥有和父母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一股悲伤在流淌

现在是早上06:15,从睡梦中挣扎醒来,花了好大的力气,问自己在哪里。终于得到了答案,在成都租住的房子里,只有自己一个人,自己是安全的。空间虽小,但对自己一个人,够了。做了一个不短的梦,和父亲,和母亲的互动情节。我还是很少做这么具体的,和ta们有关的梦。梦里,依然是家庭生活情节,只是诸多情节下,和父亲的互动感受是,无容身之地。和母亲互动感受目前有些模糊了,但从模糊记忆中,无法打捞出开心的情绪,是真的。信息混杂,量大。但在父亲面前无容身之地的感受是清晰的。


终于挣扎着醒来,并问自己在哪里,以及确认了自己在哪里后。松了大大的一口气。以及那股卡在体内,卡在脑袋里的悲伤,终于流淌出来了。我知道,我离我自己又更近了。


昨天是周日,人文礼项目第一周顺利完成,10月项目完成1/3 。是的,忐忑可以松口气了。以及晚上回家路上,我知道,脑海里的那股隔阂的抽离,会有化学反应。只是会是什么化学反应,我当时还不太确定。出乎自己昨晚睡前意料的,原来是那股卡住,无法释出的悲伤,释出了。在自己的分析层,会给自己的一个结论,悲伤能够释出了,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更近了,自己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做到了一大步。这个一大步,来自自己推动的人文礼项目,已经顺利落地1/3. 接下来这周是开馆和一周的活动。但想说,应该是ok的。


昨晚睡前,收到朋友(一个独立书店的老板)的慰问信息,“你还好吗?” 有一种被看见的感觉。原来,人文礼工作的挑战,是被朋友感知到的。合作的两个独立书店的老板,都给我发消息,同步在她们场地的活动进展(晚上在她们那里的项目,也属于人文礼,只是昨天,我们实在没精力顾上),有一种大家确实在一起的感觉。


两天周末的人文礼项目内容,对我自己来说,是厚实的。这些内容,都在帮助我自己看见自己,靠近自己。某种意义上,所有嘉宾,都在帮我把潜意识的内容,具象化。第一天,关注了女性主义、原生家庭问题引发的精神病住院案例、成长于家暴家庭逃离又重新回头梳理的案例、自己的大学学霸学生突然精神崩溃一系列观察的案例。经过第一天的项目落地和后来主持的对谈,会意识到,这些内容的呈现,对不少人来说是沉重的,也是冲击极强的。在策划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知不知道,冲击性极强呢?我好像是知道的。并且不就是自己要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的嘛。但看到大家在现场越来越认真的表情,场内越来越安静的氛围。我的脑海里确实也闪过一丝念头“原来大家会觉得这么沉重”。这些内容对我自己而言,倒真的有些见怪不怪,这些事对应的不舒服体验是我的日常。


第一天的对谈及跟读者的互动环节,聊了如何在面对ta人的需要心理帮助时,不影响到自己的情况下,回应。老师给出的答案,综合来说是,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他们在做“一个人的社会”这个项目时,是有拉康派的精神分析家一起介入的,并且有半个月一次的稳定支持频率。聊了如何走出创伤,唐浩多给出的答案是第一步承认创伤,第二步隔离创伤源;彭静给出的答案是,建立自己的支持关系网,在关系网中获得保护屏障及正反馈;秋呈说他不认为创伤是创伤,认为是一种创作的激发,满宇有补充说。这是秋呈的艺术创作方式,以及满宇志愿中精神病院工作,并和精神病一起对话。我当时替满宇延伸总结了下,“创作”是一种极好的与创伤相处的方式。创作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艺术等方式。比如我就知道有行为艺术家,小时候经历过追杀,后来中她的行为作品中,冲击性极强。但她就提过,每做一次作品,她的抑郁症就会好一些。下一个提问,如果没记错,是一个女性提到家里的长辈,已经50岁了,依然在埋怨20年前的创伤事件,一直活在埋怨里,与周围的人都保持着距离,她觉得这位女性长辈,不用这么一直活着。唐浩多进行了回应,讲述了他自己负责的幼儿园小朋友的互动故事。核心要义是,没有被充分看见的创伤,会一直存在,与年龄无关。嗯,当他在说这个部分的时候,我的有些记忆,也被激活了。我认同他这个说法,我也是明白这个原理,且想了对应的办法,在治疗我自己。比如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有段时间,会直接在朋友圈说自己以前经历过的,在别人看来比较偏个人同时也显得脆弱的事。是的,这是自己故意的,以及这是一种对外界的测试。第四位提问者,问什么是创伤。我追问了她这个提问,因为确实有些大。追问之下理清,她想问,她正在经历需要切断与父母的关系,重新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现场好像是秋呈参与了回答,大约也是跟创作有点关系的内容。我当时感觉,回复的内容可能无法让提问者得到宽慰。所以,我就进行了补充。我的大意是,这是不是创伤不必纠结,但这一定痛苦。因为父母就是我们最近的关系系统,也是我们的小世界。当这个关系系统从内在崩塌,这会引发人非常强的自我否定和存在危机,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嗯,我太明白这里面的难,我花了这么多年,不都是在干和研究这件事吗。没有记错的话,第五位的提问时关于艺术家们做“一个人的社会”的动力和经济压力的。ta 们的回复归结一下是,一定有出于自身的原因,才有动力做下去,且在这个过程中,ta 们不觉得是消耗。满宇(“一个人的社会”艺术项目的发起人)举例了他之前面对其他艺术项目时,看到的撕裂现象。归结到结论时,以前的项目无法回应他看见的创伤,但在“一个人的社会”他感受到了持续的动力。我当时适当归纳回应了下,个人的痛苦往往无法直接输出和言说,但痛苦的体验自己是最清晰的,当所做的事,能回应到自身的痛苦,这份动力是会非常清晰而客观的存在。这是我大概记得的第一天的交流内容。


写到7:08,又回去睡了一觉,现在是08:57,从一连串关于我弟弟和我们公司同事有关的梦里醒来,担忧、负担感是这些情节共通的底色。我又想说,有一股悲伤在流淌,以及,终于醒了。原来做了自己特别想做的事,疗效这么明显。大概是自己想说的另一句话。我会在今天的记录的最后,再诠释下刚刚这句话。


刚过去的人文礼项目的昨天,有四场分享都是关于自然的内容,有一场对谈。四场分享下来,经过对谈。我更加清晰的明白了自然的治愈力量,有了具象的感知。首先涂涂和黄菊的分享中,提到了关于行走、旅行、访问不同的人、有意识的慢下来等内容。在涂涂和苏娅的分享中,自洽、尊重事情的发展、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都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去到柳开林的分享场时,当时在讲各类菌子,我当时在感慨,真的是菌子,以及这应该是幸福度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去享受这样的一段无聊”又充满“有趣”的关注。我这里说无聊,不是贬义,是想说一种羡慕。人就是应该拥有许多的“无聊”时刻。而我现在还不能那么放松的拥有。庄庄分享的内容,我真的想说,当你看到那些远方村庄里的牛羊、食物、草地、背篓,真的就很治愈。而对谈环节,让我脑海里的诸多内容得到了回应。涂涂、柳开林、苏娅、庄真诚四位对谈,我主持。开始我抛给了嘉宾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关于ta们都经历了辞职。并且在辞职后选择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轨迹。庄庄第一个回复,大意是创办“远方之地”,是因为公司体系工作,势必有很多需要符合来自公司结构的意志,而自己内心有强烈的想做的内容,所以在没有开公司经验的情况下,做了“远方之地”。目前三年,公司运转,不算太盈利,依然在起起伏伏中,但自己有很多收获,并且坚定要继续下去。对了庄庄是人类学硕士,在之前就对远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有关注。所以“远方之地”和这个内容有关。苏娅也提到,从资深文化记者离职,是因为自己内心强烈想做内容的声音,但辞职后苏娅经历几年的虚无,后来在自然中重新找到成为作家的方向。以及她感慨了,工作时非常享受做饭,成为家庭主妇时,这变成了一种责任,无法再享受做饭的乐趣。以及不再被清晰的工作进程支配,人在一定时间内,容易陷入另一种混乱和虚无。因为貌似有了自由,实则也没了清晰的定义和确定性,虚无也来了。柳开林现在40岁,从京东离职后,两年内一度不知道怎么跟人介绍自己,但他并不为此困扰,因为他相信自己始终有价值。去年五月,因为疫情,他萌生了想把研究多年的菌子整理成书的想法,很快列好提纲,开始写作。从想,到写,到签订出版,大约就半年的时间。他此前并未出过书。他这经历,坐在旁边的我,只想说,这也太顺利了。以及从柳开林这里,明显可以感受到强大逻辑结构思考。到涂涂这里,问了他做乐府7年,有什么感慨。这个问题没问出来个啥。我又追问了下,当初乐府在凭借个人的感知出书,怎么敢这么做。涂涂回答说,因为不怕阶级滑落。我又追问了,底线是什么。他说,底线是成为流浪汉。我瞬间明白了,这不就是低预期,低期待嘛。后面是读者提问,提问了啥我就不一一回忆了。里面稍微想提下的是,有读者提问柳开林给普通人有什么建议。这个提问的互动很有意思。我从柳开林的回复中,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他所成长的云南村庄里的人幸福感指数非常高,他觉得高于现场所有人。以及他从小奔跑于山林间。于我而言,我瞬间明白了,他为何不管怎样,都是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个成长于自我满足环境,并且有“大量运动”的个体,会有稳定而充实的内在。所以无论外界怎么变化,他自身是坚定自己有价值的。这点非常重要。 以及下午涂涂和黄菊的交流,反复提及了“爱”,那么我想说,最大的爱,在自然里。自然丰富,岿然不动,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爱。人确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回到自然里共处,那些在关系、城市里的创伤,会修复。


今天,先到这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七海   2023-11-13 07:00:52

    最近读了一本书 不原谅也没关系 终于看清楚了一些东西

  • 疏野   2023-10-28 11:47:13

    回到了人本身,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 黑土   2023-10-23 21:03:23

    虽然不了解淼淼的项目但看起来非常丰富,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