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弄襟袖

2023-10-24  22:17

107 0 993

190天,行程9万里——李鸿章的一次漫长的旅行(二)

访问托尔斯泰的祖国


算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和李鸿章是同时代的人,比李鸿章小5岁,李鸿章来到他的祖国的时候,他们不曾会面,但我们通过托氏不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知晓李鸿章同时代的俄国现状:欧洲文明的“地板”,不彻底的工业革命,农场主兼并土地,贵族穷奢极侈,农民生活和大清农民一样凄惨;比较同时代的大清: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有智识的人发展洋务运动,但因封建帝制的阻力而失败,组建北洋水师,被列强侵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屈辱条约。


1896年4月,李鸿章踏上敖德萨的土地,(今天的敖德萨,笼罩在俄乌战争的战火之中,李鸿章彼时能想到?)之后,抵达彼得堡,签订《中俄密约》,联俄抗日。这份密约的出发点清朝是应对内外变局,俄国是扶植清朝,限制日本在远东的利益。《密约》是有利益交换的,清朝给与俄国建设蒙古和满洲地区的铁路建设权。


后来在德国侵占胶州湾的时候,俄国不顾吃相,撕毁密约,侵占了大连湾和旅顺口。光绪皇帝指责李鸿章:“汝等言俄可倚,与定约,许以大利;今不独不能阻德,乃自渝盟索地,亲善之为谓何?”


你不是说俄国靠得住吗?这咋德国拦不住,他还侵占我们的土地,这就是你所说的亲善吗?


李鸿章所再次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几乎不啻于《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的那一刻。一个人被愧疚压垮,这愧疚来自于国家的损失,而非一人、一家的蝼蚁之利,我们不能说同情李鸿章,只能说历史的波诡云谲,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他承受了他该承受的。


1904年,日俄之间爆发战争,这是很奇怪的、两个饿狼和强盗,分食绵羊不公的战争。同一时期,1906年,24岁的鲁迅在日本留学,课程间隙观看日俄战争短片,东北受到的戕害给他造成深刻刺激,弃医学文的念头由此而生。但是好在,李鸿章1902年去世,他没有看到再次让他痛苦的事情。


更为奇怪的是:作为战败国的访问使者,李鸿章在俄国,以及在后面的德国、英国、美国,受到的礼遇之隆重,欢迎之热烈非常少见。5月18日是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李鸿章欣逢其盛,但谁能看到未来呢?十月革命爆发,尼古拉二世被处决。曾经的盛景、盛况、光辉、显耀,灰飞烟灭。


《柏林日报》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清朝伟大的改革家,直隶总督李鸿章被公认为第一个敢于向西方文明打开天朝大门的人物。他是连接天津和塘沽口第一条铁路的建造者,也是在对日战争中虽败犹荣的北洋水师的创立人。他还是第一个大规模引进欧美资本,批准采矿和沿海航运的人。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