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弄襟袖

2023-10-25  20:20

160 1 2321

190天,行程9万里——李鸿章的一次漫长的旅行

1896年3月,已经七十三岁的李鸿章从上海出发,访问了欧美诸国,这次访问历时190天,行程9万里,多数时候,这个老人都是在海上颠簸航行。


《读库》2305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介绍这次访问,短短20多页,我用了几次晨读时间,零零星星读完,读到最后,竟然颇多感慨:时也势也,李鸿章不愧为一代社稷名臣,他的思想,甚至跨越百年也不落伍,很多想法,都在100年后的中国验证为真,成为现实,这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伟大的人。


世人只知李鸿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者,“卖国贼”,试想,一个“中堂”,是宰相,也是总理,他在执行层的意义大于管理层,怎么可能有“国”可“卖”?更何况,江河日下,是不是一个“中堂”能够撑起的?


算一算时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短短17年后,溥仪退位,大清就被中华民国取代,国祚296年,12个皇帝,如果站在上帝视角,李鸿章与他所服务的大清王朝,已经日之夕矣。


对于权力,李鸿章从不轻言放弃,这一点,不是那些自命清高的所谓知识分子能比及的,他主动躬身入局,掌握权力,因为他知道,权力是成事的利器,必须掌握在具有远见卓识、实干兴邦的人手中。仅这一点,就值得嘉许。


访问托尔斯泰的祖国


算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和李鸿章是同时代的人,比李鸿章小5岁,李鸿章来到他的祖国的时候,他们不曾会面,但我们通过托氏不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知晓李鸿章同时代的俄国现状:欧洲文明的“地板”,不彻底的工业革命,农场主兼并土地,贵族穷奢极侈,农民生活和大清农民一样凄惨;比较同时代的大清: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有智识的人发展洋务运动,但因封建帝制的阻力而失败,组建北洋水师,被列强侵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屈辱条约。


1896年4月,李鸿章踏上敖德萨的土地,(今天的敖德萨,笼罩在俄乌战争的战火之中,李鸿章彼时能想到?)之后,抵达彼得堡,签订《中俄密约》,联俄抗日。这份密约的出发点清朝是应对内外变局,俄国是扶植清朝,限制日本在远东的利益。《密约》是有利益交换的,清朝给与俄国建设蒙古和满洲地区的铁路建设权。


后来在德国侵占胶州湾的时候,俄国不顾吃相,撕毁密约,侵占了大连湾和旅顺口。光绪皇帝指责李鸿章:“汝等言俄可倚,与定约,许以大利;今不独不能阻德,乃自渝盟索地,亲善之为谓何?”


你不是说俄国靠得住吗?这咋德国拦不住,他还侵占我们的土地,这就是你所说的亲善吗?


李鸿章所再次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几乎不啻于《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的那一刻。一个人被愧疚压垮,这愧疚来自于国家的损失,而非一人、一家的蝼蚁之利,我们不能说同情李鸿章,只能说历史的波诡云谲,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他承受了他该承受的。


1904年,日俄之间爆发战争,这是很奇怪的、两个饿狼和强盗,分食绵羊不公的战争。同一时期,1906年,24岁的鲁迅在日本留学,课程间隙观看日俄战争短片,东北受到的戕害给他造成深刻刺激,弃医学文的念头由此而生。但是好在,李鸿章1902年去世,他没有看到再次让他痛苦的事情。


更为奇怪的是:作为战败国的访问使者,李鸿章在俄国,以及在后面的德国、英国、美国,受到的礼遇之隆重,欢迎之热烈非常少见。5月18日是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李鸿章欣逢其盛,但谁能看到未来呢?十月革命爆发,尼古拉二世被处决。曾经的盛景、盛况、光辉、显耀,灰飞烟灭。


《柏林日报》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清朝伟大的改革家,直隶总督李鸿章被公认为第一个敢于向西方文明打开天朝大门的人物。他是连接天津和塘沽口第一条铁路的建造者,也是在对日战争中虽败犹荣的北洋水师的创立人。他还是第一个大规模引进欧美资本,批准采矿和沿海航运的人。


在西欧洲


李鸿章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俾斯麦”,从俄国来到德国,他拜访了真正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后者身着德皇威廉一世专门为他定制并亲自授予的后备军少校支付,佩戴着黑鹰之星和铁十字勋章,热烈迎接李鸿章一行。两位政治上卷动风云的老人惺惺相惜。


礼貌性互致问候时,俾斯麦说:我们都帮助我们国家的君主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鸿章说:我只是为清朝做了些什么,而阁下却为全世界造福。俾斯麦笑着承认:好吧。


俾斯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他都大败对手,继而统一了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德国在欧洲的霸权。所以才有李鸿章这一段颇具外交辞令但却令人愉快的话。尽管有所夸张,但俾斯麦的触角,伸到了整个欧洲,李鸿章只是服务于大清朝,仅仅自卫,都左支右拙,这是因为大清摇摇欲坠,而非李鸿章的原因。由此可见,两个同样杰出的人,处于盛衰不同的环境,竟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德国《画刊》杂志评论说:他对我们的艺术、风俗、哲学和宗教完全无动于衷,并把这种态度隐藏在东方礼节夸张套话的背后。他感兴趣的只有我们的科学,他在欧洲的人马的主要工作就是跟踪科学进步。


能与“科学”为友,正是后面“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起源,儒教兴盛2000年,我们大多数人还在沉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候,李鸿章就由于他卓越的见识,也因为他所遭受的巨大挫败,而认识了科学的重要,发展军事、经济的重要,并且付诸实施。这是一位活在未来的人。


在法国,他考察了民生产业,参观了银行、报社、织绸厂、提花厂等,并对法国的肥田技术十分感兴趣,希望法国派技术员去帮助中国的农业。


在英国,他访问了英格兰银行、邮政总局、鱼雷工厂、皇家枪械厂、钢铁厂、造船厂,媒体评论:这位大人对包罗万象的知识所流露出的渴望,实在是很惊人。。。他的提问和意见非常务实,一语中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实干家,政治家,收获了惨痛的失败但却在国际政坛屡获光荣的军事家,比起帝师翁同龢,不衡量轻重一味对日主战,战败后责任全部推给李鸿章,比起这样的人,李鸿章是一个在没落王朝却值得被铭记的悲剧人物。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临风弄襟袖   2023-10-26 09:03:38

    王冰老师在《走向共和》里面扮演的李鸿章形神俱似,可以一看。遗憾斯人已逝。

  • 扬因   2023-10-26 05:35:29

    谢谢你的分享,让我们又一次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