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命名

2023-10-27  22:51

108 0 815

悟性

悟的本义是理解、明白、觉醒。有悟性的教师善于思考和发现规律,并能科学地指导实践。悟是求知修身的方式,重在内化。“悟”字的结构,拆开看就是“吾心”,可见“悟”十分强调自我的主体意识。外界的一切信息或知识,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记忆留存于大脑,这只是知识或信息的储存,只有经过“悟”的过程,与大脑中已有知识和信息发生关联,产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可迁移应用的新知识,也才能内化为新的认知,进而形成伴随终身的素养。从这个角度看,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普适的方式。悟也是提升道德品质、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告诉我们:“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凡事应“不假于物,多向内求”。“向内求”不是反对实践,而是强调躬身自省的处世态度,强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悟道而成为“圣人”。经过悟而内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外显的行为表现,才既是“合乎道德”的,又是“出于道德”的。悟是提炼升华的方法,重在反思。很多教师经常向笔者倾诉自己的苦恼: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也积累了很多教学课例和教育故事,却不知道如何将其提炼成经验乃至教学主张、教育思想。还有一种现象引人深思:有些教师工作多年,却只是一个资历丰富的“老教师”,而有些教师则成长为教学名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区别就在于悟性。一个有悟性的教师,不仅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关联,而且具有较强的提炼总结能力;同样地,一个有悟性的教师,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探寻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因而能少走弯路。做一个善于提炼总结、善于发现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悟性教师,关键是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反思是让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催化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一个二次学习和升华的过程。教学之道、育人之道、教师成长之道,就潜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需要靠反思发现和悟得。(摘)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