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忍

2023-11-08  16:33

134 2 1237

沉溺在盲点

最近在读【童话中的女性】,冯法兰兹的书写常常让我惊叹,怎么会有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如此丰富多元,同时,其中阐述的观点具有贯穿人性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比如昨天读到的这一句:同情外在人物真正的意义是沉溺在自己的盲点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女性常常有一种不当的怜悯,即过度施舍自己的母性怜悯,想要去呵护一些看起来受伤的、被误解的“天才”男性,想要去拯救对方,而让自己陷入更加不堪的痛苦之中。她还提到,任何美德过度都会陷入美德的对立面。


忽然想到过去总是看到一个善良柔弱或是优秀的才女找到一个渣男,女方总是觉得自己是对方的最后一个,或是唯一爱的人,然后想将他从酗酒、滥情、赌博等各种成瘾中拯救,一个如此“坏”的男人旁边似乎总有一个看起来“善”女人,让人纳闷的是,她从来不曾离开他。


这是女人内在负向阿尼姆斯,只不过她投射到了伴侣身上。她沉溺于自身的阿尼姆斯的盲点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上了自己的影子。


那么,我也在想自己的常常同情心泛滥之处,或者说常常激起我强烈情绪的故事、作品、电影。其实我一直都发现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比如:俄狄浦斯王,当初在文学课上触动很大的一部戏剧,就专门买了古希腊戏剧本子来看,看到俄狄浦斯王自戳双目、欣然奔赴自己命定的结局时我泪流满面,英雄的赴死令我感动和佩服;还有堂吉可德之死,当时我很生气,可以说是又气又悲伤,大哭了一场,不太理解塞万提斯为什么在结局安排堂吉诃德南柯一梦醒来,否定自己之前的英雄行为,并且深感懊悔,在我看来那是一个英雄的悲哀,屈服于现实;然后,我想到【喜剧大赛】里有个蒋龙和张彻演的一个【台上十年功】短剧(名字有些忘记),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回去和中学的自己对话,成年后的自己很后悔去唱戏,告诉小时候的自己过得很惨,在追求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剧烈摆荡。这几个故事我当下都非常感动,甚至是沉溺其中,一想起英雄梦就会激动流泪,有时候又是悲伤的泪水。


我想这是我的盲点。我常常借由作品沉溺其中,深深的悲伤之中。


对于英雄英勇赴死,我很羡慕很渴望,但激动落泪的背后是一颗无法实现自我的悲凉。我带着追星一般的渴慕望着那些为了自己梦想献祭的英雄们,我看着他们的光芒四射,我就像站在观众席上的粉丝。


是的,我是一个想成为英雄的观众。我害怕,我不敢,我没有勇气,我胆怯,迟迟没有迈向英雄之旅。


这样的投射,让我沉溺。我的负向阿尼姆斯一直在告诉我,我不配,我不行。

越是说我不行,我越是沉溺吧!


想到这个,我对英雄梦想类的作品有些释然了。


如今,我换了行业,从新来过,我想,我已经踏上了自己的英雄之旅,何须渴慕他人呢?!为什么我不能认可自己就是英雄?!


我不要听那消极的声音,那是父权制压在我身上的声音,听清楚它,然后绕道而行。


我的意象里始终都有一个悲情英雄,他总是不被世俗认同和接纳的,像一个游侠一般。我想,这是我对于父权制的一种消极回避和对抗。


我再也不想背负做他人英雄、拯救他人的梦想。那些所谓宏大叙事的责任和光芒曾经一度让我迷恋。那不过是我过度的补偿。


现在,

我想成为自己的英雄。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张小忍   2023-11-09 21:52:36

    每个面向都有积极和消极的吧。只是在自己的阴影中。

  • 金刚狼   2023-11-09 19:03:43

    “沉溺于自身的阿尼姆斯的盲点之中,爱上了自己的影子。”身边有这种人,算是爱上自己坏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