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也是有鄙视链的。
据我观察,有编制的里,公务员(行政编)>事业编(其中专技>管理>事业工勤)=机关工勤;接下来是没有编制但经过考试,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社工;最后是各类临聘人员,劳务派遣>公益性岗位>劳保协理员……
以上是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基层政府五六十号人里的各类身份差别,不会明着说区分三六九等,大家日常关系都挺和谐,但暗潮涌动下,每个人都想着往鄙视链的上游挪一挪,当然除了身份的变更,还想往更大的行政层级蹦一蹦。
有一个没有编制的妹妹,山西人,00后,单位里为数不多的非四川籍外省人之一。跟所有没有编制的人一样,她不停地备考,考完国考考省考,省考考完又考一年的国考,同时,也困于工作中为他人打下手的憋屈和无成就感中。
今天开单位例会前我碰到她,看到她眼睛跟平时不一样,夸她说:哟今天化眼妆了呢!blingbling的!近看,原来是去做了睫毛。她笑着叹了口气,说:只有你能发现美。还没开始聊,台上领导开始讲话了,底下不便讲小话,于是她用手机给我写了一段话。
大概意思是,刚刚过去的国考她到成都考试,突然又确定了当初要留在成都的决心,因为感受到一种开放包容,怎样都可以,不会有人觉得你奇怪,人们日常交往也有礼貌。
而在她自己家乡以及我们工作的地方,随时会感受到一种被评判,做什么都感觉是错的,打车说声谢谢别人还觉得有点奇怪。
我说,越大的地方越包容,加油。
现在想一想,这个话是我的意思,但又不应该这样表达。如果始终考不上成都的编制呢?是否一生都会在这种对比中难过?但是,这确实又是我想给年轻弟弟妹妹们说的,在大的城市感受足够多的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才有资格投入县城、乡镇甚至农村生活。
我非常不赞同一毕业就进体制,尤其是基层体制。但我这是什么屁话啊,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有足够宽阔的选项吗?像我这样可以城乡两地跑,姑且有“辗转腾挪”空间的人,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
往大的地方去,并不是真的有多么开放包容,我想也是因为资源足够丰富,大家的注意力懒得停留在某人身上,你没那么重要,没人care,这是残酷,这也是自由。
鄙视链是一种规则,大地方和小地方也是规则,我们都困在里面,如何逃脱,如何取舍,这真是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