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毅

2023-12-06  08:27

180 4 3946

12.1 《论语·微子篇》学习笔记(1-11)

12.1 《论语·微子篇》学习笔记(1-11)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兄长,屡谏不听,遂去。武王伐纣之后,微子持器访武王,为卿士。周公平定武庚之乱,令微子启奉殷先祀,爵位公,封于宋。微子为宋国开国国君。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见纣王无道,六百年殷商将要毁于一旦,心如刀绞,索性佯狂度日。纣王以为箕子疯了,将其贬为奴隶。周朝建立后,箕子不肯做周朝的臣子,带领故旧东渡到朝鲜,建立箕子朝鲜。

比干是商纣王的另一个叔叔,敢于直言劝谏,结果触怒纣王被挖心处死。

这三个人面对昏君不听劝谏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或出走,或佯狂,或死谏,面对新王朝的态度也不同,或合作,或出走。而孔子对他们都很赞许,孔子对人的要求但求心无恶,各随其志,未必整齐划一。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人,谥号惠。柳下惠的曾祖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以祖名为氏,是柳姓和展姓的始祖。据说,盗跖是柳下惠的弟弟,名柳下跖,被毛泽东称为起义领袖,不过也是贵族出身。

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并非必备的品德,尤其是对于没落贵族或者平民,完全可以择木而栖,择主而侍。孔子就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明主,可惜并没有成功。柳下惠屡次为官被黜免,有人问他既然在自己国家不被重用,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寻找机会呢?

柳下惠回答说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不被重用是很自然的事情,选择直道事君的时候早就料到这样的结果了。如果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顾及正直之道,谄媚事君又何必去异国他乡呢?柳下惠可谓一语中的,看明白了自己被黜免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看明白了天下君主的本质。然而,这句话也表现了柳下惠对于名誉地位的淡薄之心,有隐士气质。

柳下惠是鲁国君主的近亲,有着很强的爱国心,这和孔子不同,孔子与鲁国国君关系不大。和柳下惠相似的是屈原。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有心用孔子,有无力把握朝政,徒然说这样一句话,如将灭之灯,是老人政治的写照。人既然老了,却不能安然退休,耗在高位上等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民族的悲哀。孔子在这样一个注定悲哀的国家一天也呆不下去,于是孔子行。


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齐国馈赠女乐,季氏坦然受之,因欣赏女乐三日不理国政。大夫专权已经是国家之祸,况且还是逸乐不理国政的大夫专权,更是祸起无日呀。国政烂到根子里尚且莺歌燕舞,只怕死无葬身之地了,还不快走。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凤凰是灵鸟瑞兽,只会出现在盛世。楚狂是一位隐士,他以凤凰比喻孔子,问孔子为什么会出现在乱世?楚狂也以凤自喻,来向孔子说明他对当下世道的看法,从政是很危险而不值得的事情,劝孔子隐居。孔子想要跟他说话,他却避而不理。

对于世道的看法,确实是只能说结论不能做辩论,既危险又无益。如今人们都说懂得都懂,不懂的也不必劝说。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耦而耕大概是类似于一人扶犁一人拉犁,两人合作便可以耕种。有人解释为并肩耕作,我觉得不太合理,并肩耕作谁人扶犁,必有第三人,便不是偶了。

子路问路,长沮说孔子是认路的人。这应该在暗示孔子是懂得天下大道的人,而不是指行走的道路。孔子有道,可惜世上难行。

桀溺又告诉子路,如今的天下是坏人的天下,昏君乱臣如滔滔江水,比比皆是,怎么可能找到行大道的渡口呢?你跟随孔子这个避人的老师,不如跟着我们两个避世的老师。

避人之士是指孔子,孔子避齐景公、避季氏,不与昏君乱臣合作,是避人。避世之人是长沮、桀溺自指,既然天下没有好人,大道难行,不如隐居世外以自处。

子路没有问到路,却被上了一课,回来把这话告诉孔子。怃然是用来形容孔子怅然若失的样子。后面孔子的话一般解释为:“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去改变它了。”

这样解释倒是符合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贯风格,但是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一致了。有人说“乘桴浮于海”是孔子一时感慨之词,并非真有此心,我觉得也是曲解孔子。孔子对于隐士的态度肯定要好过昏君乱臣,如果孔子生活在尧舜周公治理下的盛世,他会选择去做官还是去做耕种的百姓?只怕更愿意做个山野村民。如果道不行已成定局,世道实在太乱,完全没有挽救的可能,那么孔子会怎么选择?肯定是隐居,乘桴浮于海。

这段话中鸟兽被理解为隐居,已经很牵强了,而把斯人被解释成世人,或者是当世的昏君乱臣,显然太过牵强。作为对话的上下文,斯人指代长沮桀溺最为合理,而鸟兽解释为昏君乱臣才更合理。所以我愿意把孔子的话解释为:

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在这个混乱的世道里,我不和隐士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们一起耕种,因为不忍心看天下这样乱下去),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去改变它了,就可以和这些人一起耕种。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本章有两个地方的理解起来比较难,第一个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第二个是子路最后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句有两种理解,一是丈人自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有时间分辨谁是夫子?钱穆采用了这一理解。一是丈人称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知道你这种人的夫子是谁?杨伯峻采用了这一理解。

我倒觉得丈人肯定知道子路所言之人,但对孔子有所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说孔子不事农耕怎么算得上是夫子?子路见丈人此言知道其必有高论,拱而立以求教。

最后,子路这段话的理解就比较难了。一般注解都认为是对隐者的批评,认为隐居是废君臣之大义。如果是这样的话,后面一章“逸民”又该如何去理解呢?总不能在这里把隐者一通批判,到了下一章又把逸民树为道德典范吧。如果丈人是废君臣之大义,那么伯夷、叔齐、虞仲、柳下惠之人又该怎么评价呢?

通《论语》之篇来看,孔子对于隐者,或道家的态度,如果不是景仰,起码是敬而远之,起码是和而不同,总不至于是批评。在孔子看来,能够行大道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的话,退而求其次便是隐居。从后世的儒家信徒来看,如果不能致君尧舜上,便要退隐山林,耕读自娱。

如果隐居是废大义,那么枉道事君又该怎么说呢?如果不仕而欲洁其身是乱大伦,那么随波逐流又该怎么说呢?隐居是在乱世的自保也是洁身自好,不仕是存大义的一种方式。在极端情况下,诛一夫都是大义的彰显,更不要说隐居避世了。儒家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血性和气节的。

那么子路的话该怎么理解呢?不仕无义,不能理解为不出来做官是没有道义的。孔子也没有做官呀,只不过是在做官的机会而已,并没有为了做官而做官。柳下惠被罢黜又不肯去国离乡,还能怎么做?只能隐居做个逸民呗。难道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才算积极而有道义?不仕无义是不在没有道义的国家做官。这句话先是肯定了丈人隐居的行为。

老丈连长幼之序都不废,一定不会废君臣之义的,他肯定是一个坚持道义的人,只是这样的人不被君主待见,难以见容而已。在没有道义的国家里做官,同时又要洁身自好,那就肯定会乱大义(与君主会有激烈的矛盾)。由此可见,道之不行啊。

道之不行可知之矣。在众多注解中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既然已经知道道之不行,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就是为了体现自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之不行并非早已知之,而是见过丈人之后才知之的。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一段的注解中我认为钱穆理解最贴切。伯夷叔齐,意志不曾屈服,人格不曾受辱。他们选择隐居守志,不仕新朝,全志全身。柳下惠三次被黜,不得不屈服意志,不得不接受侮辱,但言语符合伦理,行动能够权变。虞仲隐居不论世事,适宜权变,洁身自好。

孔子把自己放在这些逸民之中来比较,可见他对于逸民的赞许。只是他与逸民不同,无可无不可。钱穆的注解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样看,孔子的选择在于权变,因时因地做出选择。


18.9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礼崩乐坏,学术下移。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让大臣因为不被任用而心生怨恨;故旧、朋友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某个人求全责备。”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八士事迹多不可考证。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乐融融   2023-12-06 22:15:09

    木毅老师这才叫读书啊👍🌹🌹

  •    2023-12-06 14:42:06

    看来有些书 读着读着想着想着每一帧都是精妙绝伦

  • 浅墨   2023-12-06 12:17:09

    真佩服老师!

  • 晓骡   2023-12-06 08:53:19

    木毅老师读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