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开始玩儿公众号了,发了几篇旅行随笔,自觉写得还凑合,可没什么人看。
每篇大概2000字,没有配图,也不是旅行指南,完全就是想记录一下去年上半年的这趟欧洲旅行。
大概是对别人没什么用吧,就连宽也不喜欢看。他看了两篇,逼着他点了个赞,再让他点“在看”他就不愿意了。他说我写的就是小作文,没什么用。
公众号是2016年开通的,刚开始玩儿的时候,比较兴奋,随便写个什么文章就给扔上去,当时竟然发了80多篇。不过,现在基本都让我给删光了,只留下了3、4篇。
都说公众号要定位,可怎么定位呢?有人写健康、有人写影评、有人写育儿,有人写时评,可我在哪个方面也没有什么专长,有的就只是自己喜欢写字的一腔热血和爱表达爱分享的臭毛病。
连续写了几篇旅行日记,觉得要不就定位成旅行方面的。全世界也走了二十多个国家了,城市也走了一百多个,并且旅行这个事还要一直进行下去。
公众号名字也想改了,改成“达文溪在路上”,想想不行,光写旅行是不是太窄了,又决定不改,还是“达文溪私人写作”比较好,这样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些年只在两个平台写作,一个是简书,一个就是日课。简书基本当做一个练习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反正写了也没人看。日课平台每次100天的写作,可以逼着自己输出一些比较好的文字,最看重日课的是文章写了有反馈,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写作者,还有日课老板和主编如小瓜也是认真对待写作的人。
就像别人不爱看我的公众号一样,大多数私人写作的公众号我也不喜欢看,目前我只关注了两个个人写作的公众号,一个是报大人,一个是叶海燕。他们两个写作有个共同点,其一是写作真实,敢于袒露自己,不做作。其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言语犀利。
其实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我们总是喜欢在文章里粉饰自己,要不就写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有关自己的写作基本不敢触及,总怕被别人看了去。
我当初写作时这点还是比较好的,那时写的基本都是自己,甚至还想写一系列的“黑暗写作”。所谓“黑暗写作”就是写自己,把自己深挖,然后进行反思,但后来越写越理性,越写越不敢写自己,发布在公众号的文章更是没一点儿自己的影子。
公众号到底应该写什么?需不需要日更?写了没人看怎么办?应不应该发在朋友圈?
这几天看了一篇叶海燕的公众号文章《为什么老公不想跟我睡一张床》,需要付费2元。文章写爱她的老公最近突然不跟她睡一张床了,让她很苦恼。老公总说自己身上脏,身体累,叶海燕觉得如果不睡在一张床上,那还不如离婚算了。文章探讨了中年夫妻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经验。叶海燕是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她曾经免费陪农民工睡觉。我特别喜欢看她写的文章,直率、坦诚、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
可这样的文章我现在不敢写,之前在简书上写过一篇《中年夫妻性生活指南》,几千字,阅读过万,点赞量也不少,但后来被锁了,之后也不再写这么暴露的文字了。
报大人写的一篇《每天不停写,持续30年会怎样》说道:“如果每天写点儿东西,也不写太多,就500到1000字,天天如此不间断,坚持个30年会怎样?”他前年每天写,持续了一年,完成了“一年不停写”目标,写完就发在公众号上。断了一段时间之后,今年他又开始写。
我看过他写的文章,在文章里他写他的性经验,写他的痛苦,写他回乡村的生活,写他的爱情,还写了很多的影评。
在《每天不停写,持续30年会怎样中》他继续写道:“如此长期的写作,不再是一种锻炼心智的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的睡眠与进食。也是全息地对自我与世界作出反馈与表达的方式。30年,是一个时代。如果写作行为能够始终恒定在某个维度上,能够以一颗敏感又好奇的心打量一切,琢磨一切,并忠实记下自己的感受,这等于是以一个原子的立场与视角,衡量宇宙的存在状态及变化。这将变成一场既卑微又宏大的观察秀。它也许会抵达不可思议的地方。而这种观察,首先是对自身的观察。当一个观察者能够忠实地记录对自身的观察结果,这个生命,也被这种观察置于一个闪光的平台上。当观察者未介入时,世界是叠加态的,存在任何可能然而所有可能都只是潜在的。当观察者介入时,叠加态中便凸显出因果来。正是观察者使因果律发挥了作用。观察者就是雕刻师。从一块材料的叠加态中,借着因果律,生成艺术品,也创造出自身生命体验。没有观察者的宇宙,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因果律之下的生成与创造,生命是苍白的。
所以,30年坚持不断的写作有何意义?在于一长段的观察或许能创造某种目前无法逆料的因果,生成某种艺术品。关键还在于,自身的生命也因此受造。这种持续的有秩序的文字输出必然要求作者时时保持着敏感,像个猎人一样捕捉这个世界的灿烂瞬间,获取感受。也要求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改善狩猎工具,不断突破视野的局限性,获得更深处的感受。时间是有复利的。一年尚且收获满满,30年如能找到持续推进的动力及秘诀,简直令人期待。”
这段话让我明白,公众号就是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是一个记录自己生活和感受的园地,是观察世间的一个窗口。写作者应该是勇敢的,是毫无保留的,写作也应该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