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阳光超级好,我躺在阳台的摇椅上,翻看吴掌柜刚寄来的《民国语文》。19楼上的视野开阔,往南往南,极目似可见东海。阳台的双层玻璃隔开市声,四周万籁俱寂。阳光如毯,覆在我的膝上,暖暖的,映了窗棂,仿佛能听见光与光的絮语。恰翻到朱光潜的《谈静》,读到其中引用的日本人小林一茶的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忽然忍俊不禁,又不肯由着笑声打断阳光的絮语和满室的静暖。合上书,想像着那静谧,想像着王摩诘的《赠裴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想起了我在大漠高原的行走。想像着嵆叔夜《送秀才从军》: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想起了去老段的丝竹草堂学古琴,想起了那天一直挥之不去的一只向暖的苍蝇……
去学古琴,也是许久以来的心愿。其实之前曾在沂南大观音寺中听彻悟大师弹过《平沙落雁》、《高山流水》,被乐音深深打动。也曾看到寺里的僧人们匠心工细地制作的古琴,微微动过学琴的念头,但苦于相隔遥远、交通不便而作罢。如同老杆说我有慵懒的习性那样,我还有选择困难症呢。学画画、学书法、学瑜伽、学开车……凡是动态的,我便总是担心这、担心那,迁迁延延。
想到古琴,就想起了《红楼梦》中宝玉在黛玉那儿看到的琴谱,宝玉说那些字古怪如天书、似符篆,极是难解。说起古琴想起知音,想起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以琴会友。也想起了"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曲高和寡"……我正在那儿假以时日地长久地犹豫着呢,擅古琴的老友老段出现了,然后有了那个霜降夜听琴,有了老段将课堂设在了我家门口的丝竹草堂。一篇"霜降夜听琴",让许多人知道了爱听琴的我还会写文章!让我在"日课百篇"评选中获奖,并且收到了寄自北京的奖品。或许,我也是可以学古琴的吧?
老段的草堂像一个时光的入口,似乎一步就迈进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东荒俊疾山。小院隐在沂蒙路南段的临街楼群间,一楼的门上挂着紫藤花串,在一片灰朦朦的楼群间很是别致。踏进小小的过道,便会被好奇给揪住,不知道它要用什么魔法让人惊艳。文艺范儿的老段深谙唯美的真谛,轻装修、重装饰,将个小院布置得既有陶氏田园之风,又有魏晋名士之骨。草帘、木雕、竹丛、芳菊、菖蒲……连檐下的石榴树、墙角的葡萄藤,也与家常的植物有了不一样的韵味,风姿娉婷。
草堂内的摆设也是与老段同款的仙风道骨,一桌、一椅、一茶盏、一摆件,都要带着内敛的奢华,不语却自带风雅。我们围坐在原木的茶台边,先品茶,与老段闲谈。原本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次是七个女人。但在这草堂中,老段就安闲地坐在那儿,一切便静如入空山了。原来,操琴前,必得要这样先静下来,静意、静心,以空宁安然的心态,才可以走入古琴境中去。
老段讲课深入浅出、好学易懂。他的声音不疾不徐,若他的琴声一样,带着神奇的穿透力。原来,那天书一样的琴谱,却是若愚的大智慧。用的是拆字加数字的方法,将四指八法的记法,写成了密码和暗号,只要是琴人,一眼便可心照不宣。古琴,时间的艺术,它所承载的"生、住、异、灭",也如行文的"起承转合"一样,是有生命的记忆,代表着"念头、安住、变化、虚无"……
我坐在乐音泠泠的草堂里,面对着一张古琴,仿佛面对着一面浩渺的宝镜,花香四溢,静待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