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第一次去拳馆。 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走进拳馆,当人生不给自己设限,一切皆有可能,去体验就好。
几年前,听一位喜欢跳芭蕾的同事说过她在疫情期间跟着一个群开始练拳击,她希望加强自己上身的力量。
这家拳击馆就在单位对面负一楼,什么时候开的,不知道,昨天下去找了好一会儿,还问了两个人,才在电梯出来左侧拐弯尽头找到,我下电梯后直接按自己想象往右边走去。
生命中很多一生都无法交集的可能就在这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吧!方向反了就越走越远。
终于找到拳馆,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在从未踏足过的拳馆里看到有熟悉的同事。他们已经在跳绳了。我问那个年轻教练要跳多久?“八分钟”,”已经跳了多久了?”,“四分钟”。
忙从拳台边拿了一根绳跟随大家一起跳,感觉绳有点短,又换了一根。跳了一会儿,发现跳绳可以让心率很快就能上来。接下来就是围着拳台周围长方形的场地开始跑,跑了几圈以后老师开始变着花样让我们跑,比如侧身跑、弹跳着跑、转身180度后继续跑、右手肘碰左膝盖又左手肘碰右膝盖地交叉跑……大概换了十多种跑姿,既考体能又考反应,还考协调能力。之后又男女分组,左手搭在前面人的肩上,右腿要么由前一位抬着,要么由后一位抬着,搭成长龙往前跳,然后这条长龙又蹲着往前跳。足足用了半小时来热身,感觉打拳的热身是个体力活,练好了去爬山远足会更游刃有余。
昨天的训练内容是:
1,原地前手直拳
2,原地后手直拳
3,原地左右直拳
4,上步前手直拳
为了便于记忆,很愿意将这几个动作分解梳理一下。站立的姿势:身体成四十五度角斜着站,双脚同肩宽。左脚尖与右脚后跟在一条线上。
原地前手直拳:右手肘紧贴身,手握哑铃轻贴面,左手握哑铃拳心对着脸。左手直拳打出。出左手时,左脚向右脚方向转一点,即脚内收。有出就有入,达到一种自然平衡。
原地后手直拳:即右手直着出拳,此时右脚要向内转方向,即是微微转向左脚的方向。这也是一个有出有入的平衡,充满了哲思。我做着做着无意识间左脚向外转了,老师及时过来给我指出来,我瞬间敏感到,如果手脚都向外出,怎么达到身体的平衡呢?稍有觉知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动作都有它内在的自然平衡。
原地左右直拳:在前面左手和右手分别直拳练习后,左右两手配合着出拳。右脚向内微侧,左右手出拳都要快,先左后右的顺序,然后迅速归位,即左手握哑铃回到左脸旁,右手握哑铃处回到靠近右脸处,右手肘紧贴身体,这样肩部不会紧张,也不会代偿。两只手打出去要在一个点位上,和脸一个高度的远处那个点。这里存在左右手出拳的协调性,同时也有左手出拳和右脚内收的平衡。
上步前手直拳:身体仍然是向右45度角站立,左脚尖与右脚跟在一条平线上,归位后时刻要有这样的觉知,这是拳击的首要站姿。然后左脚平行往前一小步,同时出手出脚后迅速收回手脚归位。速度要快,还要有力度。
多年的运动让自己已养成个习惯,运动后尤其次日会去感知身体疼痛的地方,尤其一项新的运动它会激活身体平时未锻炼到的地方。比如今晨起来,能感觉到前锯肌昨天被很好地激活了,左右出拳都要由它带动手臂出击。大腿肌肉也很有感觉,有源于训练前热身时的蹲跳,也有出拳时腿的快速进退所致。
结合昨天锻炼后身体疼痛的部位,继续探索这项拳击运动主要可以锻炼身体哪些部位的肌肉:
小腿:拳击手靠腿部的灵活性和步伐的变化来战胜对手,小腿负责步伐的移动。
大腿:大腿负责爆发力的发挥,对于拳击手的打击力和躲避能力至关重要。
腰部:腰部转向的动作会让出拳更加扎实有力,躲避更加灵活。
肩膀:几乎所有的拳击动作都需要肩部配合,对于打出有力的勾摆拳至关重要。
手臂:拳击训练也包括手部肌肉的锻炼,如握力和小臂力量。
此外,拳击训练还包括背肌、三角肌等部位的锻炼,以增强出拳的力量和手臂肌肉的硬度。它是一个全面的身体锻炼,需要长期锻炼,还可以通过打沙袋等方式来增强锻炼效果和反应速度。难怪下课后有同学留下来打沙袋,我因为第一次上课,下课就给自己放假了。
现场学习了手缠绷带的方法,老师也发了缠手视频,有空多看几遍,这也是拳击的基本功之一。
想到这项运动可以提高体能增强免疫力,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提高灵敏度和反应力等,这些已足够吸引我。
感觉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好欣喜。早上去地铁路上拍到蓝紫色的鸢尾花,清新淡雅,无比喜欢,每天都有美好的遇见。

202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