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宝辅导数学,讲着讲着觉得有一块知识点甚好,无论是巩固还是拓展都算得上佳品。既不是完全没接触的点,也不是简单到提笔就能写的题,加上这类经典问题设计的很完备,我觉得很有必要给二宝也学一下,先不谈他能不能全懂,先给他打开一下思路,埋下一颗种子,等将来在老师课堂上再听时,就是第二次听了,期望他的吸收程度有所提高。
但这已然是个大胆的想法了,二宝逻辑能力不好(已经很克制,没有用“很差”这个词了),势必就会抵触,不想听,不愿意听,敷衍的听。我要为此而告诫自己不生气,并且思考怎样用最浅显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听懂。
你说学习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从纯功用上讲,恐怕除了“把这个题做对的”用处,再就没有其他实际用处了。但是,学习的过程就特别有用,用处很大。每个人都要接受新鲜事物,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理解它们,掌握它们,有正确与否的区别,有快慢的区别,有自学与别人教的区别。好在在学生阶段,快慢的区别可以用勤能补拙来弥补,自学和别人教的区别也不太有人关注,最重要的就是正确与否的区别,你到底学没学会,学没学透,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考点。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能自学又学的快还能又正确。既然事实不能如此,那我也只能尽力去帮他,怎么帮?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逻辑能力不好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方法,只能尽我所能去教对他知识,说一遍听不懂,我就说两遍三遍,明天再教一遍,做好性价比会极低的心理准备。
想帮他在小学阶段少一点艰难,活的宽松点,因为我知道上课听不懂又一直坐在里面听,周围同学都懂的感受,那是相当难受的。
于是一个晚上我就执行了第一次,没把我累的缺氧。我从大宝跳操就开始给二宝讲一个日期问题,就是例如6月1日是星期三,请问6月25日是星期几,又例如6月1日是星期三,请问5月1日是星期几,这种简单的问题。大宝跳完30分钟操了,我还在讲第一题,草稿纸用了几页了。大宝去洗澡了,又自己做了会作业和阅读,以及上床睡觉了,我才刚刚讲第二题,但是第一题二宝还是没听懂。
嗓子又渴,腰也坐酸了,气息也不稳了,心情很焦虑,但二宝态度很好,没有出现我特别反感的情况,但他的眼睛仿佛在说话,没有听懂,我不怪他,我不用星期讲解,而用他熟悉的珠串讲解,珠串他能懂,类比到星期就死活不懂,果然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后来我发现他强行记住了规律了,换汤不换药的考了他,他也能照葫芦画瓢了,但是多么可惜,他不是真的懂精髓的。
不教了,我累到不想思考了,跟我预期的差不多,我真的太了解他了。我向另一位妈妈询问我教的怎么样,她甚至觉得这种题不用先从珠子入手,直接教星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难的,就是周期问题,并表示这种问题都费劲的话,干脆不要教了。我跟她说二宝有两个关键点没有搞清楚,她一听就说,那其实就是没懂精髓,和我预判的一模一样。
世界上的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一个已知的问题我懂,而我无法让我的孩子也懂。此刻我坐在体检中心等待,突然想到我不能忘了初心,只给他埋下一颗种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