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毅

2024-05-29  10:06

119 6 1123

5.26 中国人的圣经——《史记》

5.26 中国人的圣经——《史记》

中国人没有宗教,却不能没有信仰。所谓信仰就是对某种思想的追求、信奉与敬仰。如果信仰是盲目的、机械的、不加思考的,那就是迷信,正如某些宗教信仰一样。信仰也可以不是迷信,而是人生的一个模板、标杆、榜样。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该怎么去面对人生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一个模板、标杆、榜样。不是去照做,是作参考,从信仰里去获得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很多人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倒不是因为我们缺少信仰,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和经典的作品,每一个人、每一部作品都有不输于《圣经》的力量。然而,近代以来,我们总是用批判的眼光去学历史,从鸡蛋里挑骨头,从骨头里捡土豆,把一切都批倒了,自己也变成了没有信仰的皮囊。先秦的诸子都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清代之前的学术都是封建糟粕,近代之前的学者又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五千年来的文化乏善可陈,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有五千璀璨(摧残)的文明。近代以来倒是一直伟大光荣正确,却又一直改革。人民在这种颠倒的教育中没有信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司马迁也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社会变革之中,从部落联盟、天下共主的社会过渡到郡县制的中央直辖社会,连人们的姓、氏也不再区分,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在重建。然而,司马迁并没有把孔子当做旧社会的代表,而是以孔子为偶像,在史料的取舍上折中于孔子。比如,而《史记》起自黄帝,从黄帝到周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而周初的伯夷居列传第一,难道伯夷之前就没有其他可记列传的人了吗?许由、务光等都是传说中的贤人,司马迁也知道,他之所以从伯夷开始记的原因是许由等人的故事只有传说,而伯夷的故事还有孔子的评价。孔子评价伯夷“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


司马迁以孔子的德行、行事、评价为参考,加以科学合理的历史考证,将三千年的历史融会贯通,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也几乎是后不见来者的伟大著作。相较于以记载犹太人的传说与历史的西方人的《圣经》,《史记》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如我们抱着一颗诚心去研读司马迁的《史记》,在做人行事之中参考太史公的思考,必然会受益良多。以太史公与《史记》作为中国人的信仰,虽不能称为完美,庶几近矣。


作为信仰应该是能让人沉静下来,细细思考的东西。当面临人生的难题时,不是冲动、盲动,而是借鉴自己的信仰来揣摩、思考,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路去走。当有人用可以信仰的案例、故事向我们建议时,要停下脚步去重新思考。假如以《史记》为信仰,当疯狂破四旧、拆城墙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参考一下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案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有新鲜人,每一个狂妄自大的人都会干出新鲜的、愚蠢的事情来,这也是无法借鉴的可资借鉴的教训。信仰这东西,如果不信,也没有什么用。


突然不想写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lily91   2024-05-30 09:48:06

    更觉得子孙后代太怂啊!扔了旧的没继承还弄不出来……

  • 老白   2024-05-30 07:28:24

    咱中国人认为:中国有《史记》等诸多不輸与《圣经》的伟大作品。当我们闭关锁国两千年后的1840年,中国大门被迫被西方列强打开时,我们惊讶的发现,没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参与的世界竟然发展的如此牛逼。
        当我们拥有了这个新社会,自力更生的干了几十年后,1978年再次打开国门时,这世界在没有中国人和中国智慧的参与下,竟然发展得更牛逼了。这么严酷的事实,我们难道还不自省吗?

  • 巨蟹暖   2024-05-29 13:40:23

    突然不想写了,恰好可以点到为止了哈哈哈,我们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只渡有缘人就好啦😂😂

  • 海蓝   2024-05-29 13:24:04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读史或者读其他经典,都会有这种感叹,都会有历史轮回脱不出窠臼的无力感。

  • 木毅   2024-05-29 11:16:54

    有文化而无继承 就是悲剧

  • 木毅   2024-05-29 11:16:13

    我写着写着感觉多说无益呀

  • 王又北   2024-05-29 11:15:33

    我仿佛有点懂你写的

  • 水云山烟   2024-05-29 10:24:19

    鞭辟入里,中国人是幸运的,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只要静心凝神好好学习,我们可以用精神的坚甲抵挡荒诞错乱的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