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村入户来到曹村镇大渠村。去年来过大渠村,有52户贫困户,是光伏扶贫试点村,也是市委书记包联村。村支部书记赵民陪着我去走访。
帮扶单位对大渠村的扶持力度挺大的,在山包上打了一口850米的深井,建了300立方的蓄水池和一套滴灌系统,群众的花椒和柿子园从干旱田一下变成滴灌水田。产业帮扶还支持了晾晒柿饼的大棚,致富有了保障。县上实施美丽乡村工程,依托山包因地制宜又修筑了公园,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每个贫困户家庭而言,正如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大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今天走访的几户就是如此。
大渠村山坡下平坦地带住着很多山东人,听72岁的贫困户张桂花讲,他们是解放前从黄泛区逃荒到此地,开始挖地窑建家,才留了下来。据说,清代有个山东人在富平做县令,把家乡遭灾的群众介绍到这里。以前这里水多,当地人都住在稍高的台塬上,逃荒的山东人住在有危险的水边,后来水枯河干,底下反而平坦方便有好田。山东人还带来了豆腐工艺,这个村家家户户做豆腐,同时附带着豆腐渣养猪。
来到45岁的于东升家里,他跟79岁的老父亲于纪太在家。这是一个有故事的革命家庭。父亲于纪太是上世纪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富平战友编辑了一部《西域壮歌》,里面有外孙女赵静静写的一篇“八等功臣”于纪太,因为他勇敢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救护战友等事迹,被部队授予一个二等功,两个三等功。他还风趣地说给民政部门说他的八等功的故事。现在,由于当年的战争负伤和疾病困扰,老人虽然已经站立不太稳当,然而提起当年经历,还是相当自豪和风趣,以前他可以领到每月150元的补贴,这两年刚涨到450元。
于东升,五年前卖豆腐骑车与人相撞腿骨折,伤了动脉血管,当时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有限,出了医疗事故,转到西京医院住了268天,花了20多万元,还只治了半好,目前体内还有钢板在膝关节处,睡觉时关节无法活动,走路也是跛着,同时,由于长期卧床,他还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病缠身,干不了重活。尤其是留下骨髓炎后遗症,他刚从山西回来不久,花了一万多元通过中医方法治疗,希望能够申请补助报销医疗费用,镇上已经向扶贫办打了申请报告。他给我们诉说,医疗事故赔偿15%,律师费花了8000多元,还有胜诉的提成10%,官司赢了却没落下钱。现在家里情况很糟糕,妻子跟他离了婚,10岁的女儿小敏跟着妈妈在县城上学。屋漏偏逢连阴雨,最近76岁的老母亲又是胃息肉肠息肉疝气三个手术,他要喂猪养羊离不开,还好有个姐姐在医院照顾母亲。这就是一个因为意外事故导致负债累累的革命家属。
来到70岁的胡志发家,他正在门口劈柴禾,旁边播放着动听的秦腔唱段,边工作边品味。进到家里,一切井然有序,老伴也出来打招呼,老胡患有胃癌,老伴有严重类风湿病,老两口抱养了一个女儿胡婷,后来给招了个女婿,现在大孙子17岁,孙女也已经8岁了。有书记祁娟和村赵民书记的开导,加上帮扶工作的开展,原本被病魔搞得灰心丧气的老胡重新树立信心,心情也比以往好得多。看来扶心扶志真的很重要。
走访间,镇上祁娟书记也赶来了。来到77岁的张永良家,儿子死后,家里就只有他、儿媳和8岁的孙子,本是一家人,老人确是独居在自家前院政府帮建的塑钢结构的简易房里,老人是以前从陕南逃荒过来的独户,基本没啥亲戚,一个人一间房隔成内外两件,一个人吃住自理,还好他身体还挺硬朗。这就是单儿独户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冷清。
最后,我们来到52岁的杨志荣家,远远看见他正在门口马路上翻碾玉米杆,这是在为羊储备过冬的饲料。门口空地上种了各样蔬菜,看得出他是个辛劳的人,他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有些跛,脊背佝偻,皮肤黝黑,穿着陈旧,见人就笑,一副朴实憨厚的模样。成家难,他有一个抱养的女儿杨盼,已经27岁,和招来的女婿双双在南方打工,留下4岁多的孙子在家上学。杨志荣的老母亲刚好也在,老人经常过来帮助他做饭带孩子。
出门走到路边,校车上下来上学的孙子,他母亲让孩子叫我“爷爷”,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说叫“伯伯”就好,不知不觉中我都到了当爷爷的年龄,有点接受不了。孩子很活泼,祖孙三人在黄昏中与我们道别,这就是留守家庭,打工者为了生活,舍弃了更多的亲情和孝情,老人们也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看来还是要有好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才能够让他们在家门口工作和生活,那才是幸福圆满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