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路狂花钱里有一个片段,贾冰说汉堡是什么味儿,我还没尝过。这是一个将死之人说的话,很真实。
换做以前的我,是看不懂这句话的,可能是半辈子转了地球半圈,突然懂了人情冷暖,突然懂了这句话。
我有个减肥教练,很好的一个女孩子,昨天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在吃肯德基,对面坐着一个中学女生,拿着好看的包包,吃着全家桶,在拆刚买的盲盒,她说这就是曾经自己最羡慕的生活,如今自己花了十年才奋斗到可以肯德基自由,这个汉堡真好吃。
汉堡显然是不好吃的,我觉得远远不如肉夹馍。我觉得咖啡其实也不好喝,远远不如奶茶。可是吃不到喝不到的感觉更糟糕。
朋友问我,觉得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差别,我说最大的感觉就是贫富差距,不是说美国没有贫富差距,而是贫富差距不那么明显,普通人平时买菜也是山姆,穷人买菜也是山姆,太贵的超市和餐厅我们生活中根本看不到,有钱人的世界我们根本不懂,更谈不上羡慕嫉妒恨。决不会出现一个场所咬咬牙也不敢进去的状况,如果有这样的场所也不会让普通人进。美国人的心态好的不得了,人穷志短这个词压根不存在,只有人穷且横。
甚至穷人比我更舍得花,在超市不像我那么纠结折扣,潇洒买单,因为人家有保障,政府发钱,发超市券,实现真正零元购。
而中国的收入相对于消费水平太低了,网络世界又太发达,精神文明被网红高度统一,xx牌子的包包就是最好的,xx餐厅人生必须要吃一次,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必须要去的地方,哪有那么多必须要买的东西,可是这种营销话术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们就会相信。
看得多了农村的孩子也会想吃麦当劳肯德基,一个汉堡十几二十块,一杯咖啡二十三十块,队友说挺便宜啊,我说你不能拿美国的收入水平来和中国的物价相比,相对于当地普通收入,一杯二十块的咖啡已经很奢侈了。
我在国内逛街常常看得心惊肉跳,价格夸张到惊人,我就想,这些东西到底是卖给谁的呢,普罗大众有这个消费能力吗。
周末去盒马逛,结账的时候前面排了一个女生,只买了一把香蕉,大概十块钱,怎么都支付不成功,只好放下香蕉走了。排在后面的小朋友好奇的问爸爸为什么这个姐姐没有买呢,爸爸哼了一声,没钱呗,没钱还来这里购物,穷鬼!我其实粤语只能听懂一点点,也足够听懂他语气里的不屑。
另一条队的一个爸爸结账,两个儿子吵着要买这买那,拿了一堆,爸爸问你们要买哪个?孩子们说都买都买!爸爸苦笑着显然是没有这个实力,他讨好的看向儿子,和他们商量。
在一个熙熙攘攘的超市里排队,后面的人还在狂催,看着屏幕上已经扫了条码的商品再一条条删掉,删到最后只剩下两小袋零食分给两个孩子,我突然很想哭,作为父母太懂这种心情,想把所有最好的都捧给孩子,只是自己能力所限。
消费不起的东西为什么要让我看见,超出生活水平的商品为什么满大街都是。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买不起,而是看得见买不起,是周围人买得起我买不起,是好像别人买的随随便便,我买的百转千回。
我是不是不如别人努力,我是不是不如别人有能力,我到底差在哪了。
中国人的一生就在我怎么不如别人这件事中内耗,其实我不如别人很正常,别人不如我也很正常,这就是世界的参差,狗屁不是。
从前看过一个科幻小说,未来世界所有人都分三六九等,住在不同的区,一等公民就在一等区生活,九等公民就在九等区生活,十几岁的我觉得这个世界好惨啊,资本主义社会太可怕了。
如今我终于明白更可怕的是一等公民和九等公民生活在一个区,他们享受我们看着,童年那个看着别的小朋友吃汉堡咽口水的自己并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