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时知识都是被灌输的,只要求死记硬背,而不对词义的来源以及应用作解释,无法对词义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当然不能和现实联系起来。可能,这也是教育滞后性的特点。
很多话初识不解其意,有了一定阅历后常突然想起某个词语某段话,所谓被知识的回旋镖击中。
第一章后期提到很多蒲松龄的故事,第一次注意到蒲松龄是山东人,以前只关注《聊斋志异》里的爱情故事,现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才明白这部作品背后的含义。那么,《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创作是不是也和时代背景有关系?和影视剧中纪晓岚睿智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纪晓岚其实是不得志的,在他的书《阅微草堂笔记》中可窥见一斑,有话不能言,只好诉诸笔端。
第二章开始介绍土地税收政策,算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实际体现。在此书中才第一次明白“保甲制度”具体形式,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农民辛苦,古诗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其实只是描述了一个场景,而史景迁是这么描述农民的工作的:
【这些冬季作物的区域,农家少有喘气的机会,收获完紧接着是播种而不是休息。一旦积雪融化,前一年10月种下的冬麦苗开始坚实地成长,农民就得在休耕地上进行第一次翻土,并把从家里和庭院中带来的天然人畜肥料施浇在耕地上。5月初,他们将田地深耕,准备种高粱和小米(如果有驮兽就用驮兽,不然就由一组人来耕)。农民们将一把把由种子、肥料和压碎的大豆粉做成的混合物,以大约每把间隔一英尺的距离,仔细撒入田畦中。他们用沉重的木耙犁平田地,然后用石制滚筒把软土压实——那些没有滚筒的人,则用双脚将土壤踩实。如果天气良好,三四个星期后,幼苗会长到约三英寸高,这时必须用锄头仔细地除草。一星期后,必须将杂草一排排除去,并填实每棵幼苗根部的土壤,这样幼苗才会长得直挺。在幼苗成长期间,这类除草和培土的工作必须一再重复。
6月初,其他田里的冬麦已经成熟并准备收割。农夫用人力把麦茎拔出田地,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然后以人力扛负或用手推车运至打谷场。小麦送到打麦场后,接着将收割过的田地稍事翻整,撒下一排排的大豆种子(小孩可以做的简单工作),然后耙土覆盖。除非碰巧有剩余的肥料,否则不用施肥。但这些大豆必须每隔几天除一次草,而农民们此时需要的是炎热的气候和夏雨。随着大豆的生长,高粱和小米也到了准备收割的时节。8月末,农民进行收割,并将收成运到打谷场。芜菁、包心菜和其他一些蔬菜则经过晒干或腌制等处理,然后储存起来。这里没有果园,水果是在成熟时从一棵棵个别栽种的果树上摘取下来。9月间田地休耕,10月初撒下冬麦的种子。如果10月底可以见到幼苗,来年丰收的机会就相当大。】
一年到头不停歇地耕作,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这样具体而画面,让读者能够直观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农民使用的土地是皇帝的,所以要纳税,每年十八个付税期,因为连年的天灾人祸,郯县已经拖欠了十三年的税款。那么这些原因背后形成了怎样的局面呢?
死亡人数众多,但多是穷苦人家,他们无力抵抗任何天灾人祸。造成劳动力短缺,无人耕地,自然无缴税能力。收税的都是地主,地主的地哪来的?除了他自己本身有的,还有可能在当时混乱情形中,他们把自己的土地从缴税的手册中划除。保甲制度的人口登记,也是由地主实施,无形中赋予了他极大权利,如果你得罪了地主,他给你家多登记几口人,你要缴纳的赋税便多了许多。这种情形下,影视剧中的“地主老爷”便有了具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