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荀)

2017-12-25  16:59

463 1 1650

留存舌尖的味道之——焙馍馍

           留存舌尖的味道之——焙馍馍
                             荀爱珍
        每次做焙馍馍,不由要念叨,小时候吃妈妈做的焙馍馍,好香。
                                   一
       上初中那会,我是通学生,中午回家,早晚吃住学校。当时是七五年,学校的伙食几乎一个模式:早饭是米黄色常常带有酸味的,扁平扁平的窝窝头就酸菜咸菜,半缸子清晰可见米粒几颗的“米汤"。晚餐是飘着星星点点油花花却没有一丝香味的熬南瓜土豆菜汤,要么是清水锅里煮箩卜条白菜叶,别说看着吃着,远远闻到那熬煮的味道,都会酸水上涌~反胃。
      妈妈怕我在学校吃不惯受饿,便在我中午回家吃饭时,把晚上熬夜焙的馍馍或烤的油黄油亮的两搅子窝窝,装在我的书包。我时有推托,我们家人口多,劳力缺。分的麦子尤其少,上有年迈的爷爷,下有年龄尚小的弟弟妹妹,我?
       “没事,他们在家里怎样都比学校吃得好。"妈妈说。确实,有妈妈的精心烹煮调制,南瓜圪豆面,酸菜土豆丝都是温润可口的。
      焙馍馍,相比现代丰富多样五彩斑斓的食品,难上大雅之堂,更不会让大众人等钟情,却是我初中时代晚自习后早饭时最香最难割舍的美味。
                                     二
       妈妈做的焙馍馍,其实也简单。她舀上半盆面粉,撒点盐和花椒粉,浇上烧热已冷却的麻子油,然后小苏打兑水,边倒水边用筷子搅面,当面成絮状,再揉到软硬适中时,盖上盖子,让面醒着。
       得空儿,妈妈抱柴铲煤烧火,炉灶上坐上铁鏊子。洗罢手,把醒了一会功夫的面,在案板上反复地揉,直揉到面团细软光滑,然后用面杖转圈擀成鏊子大小的圆状,两手一端轻轻放在刷了油的已热热的鏊子上,并用一双筷子扎出间隔比较均匀的小眼,扣上锅盖。(那些小眼不止是好看,主要是透气,以免气腾面胀)
     这一程序做好后,妈妈又开始鼓捣炉火。馍馍正式开焙的时候,火不能烧得太旺,火太旺皮焦里生,火太小又外干内软,同样熟不透。最佳火侯是:不愠不火,恰到好处。
       待有香味窜入鼻腔时,妈妈揭开锅盖,锅铲右扶,左手旁提,把焙的馍馍翻个个,就又盖盖,并不定时地转转鏊子。到焙馍馍正反两面都呈现金黄色,大约就有八九成熟了。
        由于鏊子里圈,热量达不到,焙馍馍周边仍显面白色,显然不生也生。这时,妈妈便把鏊子拉开半扇,让炉灶的后半扇空出来,然后把焙馍馍切成两半块,放进已没了烟尘的炉眼圪洞,按约莫时份拿起来放进去,嘴里“嘘嘘"地吹着,手里转着,以便焙馍馍的周身都能得到炉火的烘烤。
     最后,妈妈把烘烤好的,喷香喷香的焙馍馍放在案板上,切成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样,等不到装进盘子,我们几个孩子,早你一块他一块,两手倒换着,一边吹一边急切蛮慌地吃上了。
                                   三  
      生产队那些年,粗粮杂粮是主食,细粮(麦子)少。每到暑假,我和姐姐会与村里年龄相仿的同伴结伙去邻村道荣拣麦穂。匆匆吃过早饭,妈妈便把干粮(焙馍馍)和两大瓶糖水准备好,便于我们走远了,中午回迟了或拾得累了饿了时垫垫肚子。
     在家里吃焙馍馍时,妈妈会在两层面中间夹韭菜鸡蛋或槐花或马齿齿等菜馅,村里人叫做合子,这种夹了不同菜的合子吃起来香鲜味美。我们带的焙馍馍是纯面粉,有时或夹些核桃仁的。妈妈说,焙馍馍是不比合子好吃,但凉了干吃不伤胃,嚼起来同样香。
        焙馍馍,虽不比如今色香味诱人的蛋糕、肯德基、比萨;烙饼、饼干、月饼,夹肉夹糖烧饼等类似食品,或油嫩金黄或柔软绵滑或香气逼人或色味浓郁。但它不油不腻,不咸不甜,不硬不软,香酥适口的原麦味,想起来有胃口,吃起来有嚼头,看到了便会勾起那久远岁月的味道……
       记得我生大女儿坐月子,奶水不足。妈妈便三天两头用小米熬稀饭,然后煮上焙馍馍。用土炉文火熬的小米稀饭,益气养阴滋补充盈奶水,正像中医所说“比豆浆,代母乳,赛参汤"。而稀饭里煮的焙馍馍,富有质感弹性,吃起来尤其有劲道,配上红糖,唇齿香甜,真正是补血养胃的绝佳月子美食。
                                    四
      结婚组建小家庭后,总也不好老蹭妈妈做的焙馍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从土炉子铁炉子煤气灶到电滋炉电饼铛电铐箱微波炉,时不时学着妈妈的样做焙馍馍,色香形有了,可那劲道、那况味,却是这三十几年的功夫也没能烘焙出来的。
      想想,可能是缺少了一道土灶炉火熏烤的工序,一道故乡窑洞浓浓的——妈妈的味道。


上一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