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了由萧寒导演的纪录片《100年很长吗》,其中的同名主题曲是由赵照作词作曲,由黄渤倾情献唱。细腻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很是打动人心:“一百年很长很长,很短很短,短的像呼吸,长的像拥抱……”黄渤的歌声温暖而又笃定,安抚着每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马九的100天。100天很长吗? 100天很长,也很短,短的像呼吸,长的像拥抱。我们经历了七月的风雨,迎来八月的温柔,当我们终于踏上旅程终点的时候,心中满是感慨和触动。
我们始于暮春,走过盛夏,终于初秋。起点和终点,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属性。起点,是一个人的初心和梦想,而终点,它是一种圆满和回归。
参加九马,是主动和偶然的结合,也是预期目标和意外惊喜的交集。
著名心理学家彼得森曾说过:写作是在学习思考,而思考是你最锋利的武器,能够思考、表达和写作的人,是所向无敌的。因此,在暑假来临的前夕,我主动参加了马九,想着既然参加了,那就好好写,全勤是基础,20万是目标。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自律是反人性的行为,但勤则百弊皆除。从那以后,我就像一头勤恳耕作在黄土地上的牛,专注于自己的土壤,努力完成预期目标,珍惜各种生活中偶然的机遇和惊喜,构成了马九主页里的丰富多彩。
从字数来看,这一季写作马拉松,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第四季,中途加入,写了132493个字;第五季全程参与,写了26万字;第六季也是全勤,共写了205000个字;第七季完成了23万个字。这一季到昨天为止,一共是218163个字,为了凑成一个整数22万,计划今天写1837个字。虽然没有突破前几季的字数记录,但是能写到22万字,也很不错,允许傲娇一下。
从时间来看,大多数文章我都是在白天完成的,除了出去旅行的时候,白天没有时间,只能熬夜完成。很清楚地记得,在四明湖回来,已经很晚了,回家洗漱完毕,我已经困得不行,眼皮直打架。拿着手机,书写几行,举不满几分钟,手机便轰然掉落下来,把自己砸醒。我对自己说,要不就不写了吧,不就是发个10元的红包吗?但转念又想想,还是不能轻易打破记录,放过自己的后果就是一发不可收拾,或许就会还有下一次发红包。于是,我打起精神,拿起手机,继续书写。就是这样,那一天的日课作业就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完成了。
从内容来看,我似乎并没有为没啥内容可写而焦虑过,因为很多素材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伏着,只要你去发现、捕捉那些细微而美好的瞬间,进行建构和表达。有时候,打开电脑的时候还不知道写啥,思绪突然划过,就开始敲击键盘。因此,写作于我而言,更像是内在化的思维梳理和自我表达。因为每一天的写作,都需要组织自己的思想脉络,使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种对思维的梳理和排序,无形中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我能够更加有条理、有智慧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因为我很喜欢旅游,所以在这一季写作马拉松中,我完成了20篇游记:5篇北海道的冬季恋歌,6篇西双版纳,4篇武汉游记,5篇余姚四明湖。每每再次翻悦,那些旅途中的行走恍若昨日,那些与自己心灵和解、与世界温柔相拥的过程亦是历历在目。在马九,我还完成了之前一直想写的小说《最高出价》,虽然也有一些波折,但终于大功告成,一共写了33203个字;我还写了医院见闻、生活随笔、读书记录,道听途说,正是这些每天都在真实发生的点点滴滴,构成了我的马九自留地上的郁郁葱葱。
从书写工具来看,大多数都是用笔记本电脑完成。中途,因为旧的电脑出了问题,还买了一台新的电脑。这台新电脑还陪我跋山涉水,来到了西双版纳,虽然它白天在酒店睡觉,只有到了晚上才会出来陪我。在武汉和四明湖的时候,我并没有带上电脑,所以,只能用手机来书写,适应以后,速度也并不慢。这也让我明白了人不能一昧地沉浸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打破固有的习惯,似乎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从书写速度来看,好像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以往写2000字,需要2个小时,现在2000字需要一个半小时,3000字需要2个半小时。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或许是因为有了大量的练习,练出了的记忆,也练出了写的手感和习惯。
我知道,一件事情被当成一个任务之后,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或许接下来我就会躺平。但每一次上路,都是一个有趣的开始,而每一个结束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感谢你路过我的主页,感谢你留下的文字足迹,感谢我们一起走过的100天,一同见证了那个用力活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