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或者你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吗?是在什么时候?真的实施过吗?
我想到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离家出走”事件,为河合先生“离家出走的愿望”话题,提供一点现实佐证。
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大概是1981年,我5岁,妹妹4岁。那时爷爷照看我们。爷爷有温和的一面,比如给我们讲故事、做游戏;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如作息时间、定时定量睡觉喝水吃零食。我对严厉的一面非常不满,但也无法反抗。有个休息日的下午,妈妈出门了,到附近家属院去找同事做衣服,爸爸也不在家。碰巧家里来了客人,爷爷陪客人说话。我就领着妹妹趁机溜出家门,去找妈妈了。那段路的距离,按成年人正常步速,大概需走30分钟。我记得那时领着妹妹一路小跑,从我们住的家属院跑出大门,沿着小马路,拐上大马路,大概路线就像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当我们跑进那座家属院,也不知道妈妈在哪一家,我和妹妹就大声喊妈妈的名字,希望妈妈能听到。就在这当间儿,爷爷骑着自行车赶到了,把我俩带了回去。爷爷没有训斥我们,只记得“离家出走”成功的喜悦存在我心里好多年。
第二次“离家出走”,是在2019年,这次“离家出走”完全是幻想式的。我想一个人开着我那辆尼桑七座的商务车(Van)去纽约逛中文书店。从我家到纽约三千公里,想象着如何住在车里,每天走多远的距离。还得慢慢开,因为车太老旧,速度上不来,只能走普通公路,穿乡过镇,边走边玩。有时不经意给内子透露一点儿要“离家出走”的意思,看看她的反应。她当然是笑我,开玩笑地说,“去吧,你要是决定了,就别磨蹭了。”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终究也没有实施。不过,清晰地记着,几个月时间里,暗中筹划着要开车到纽约这件大事的快意。
小时候那次,显然是自我意识形成后,有力量展示一下自我了。而40多岁时,则是不希望自我被湮没在平淡寂寞的日子里。而且两次事件都带些去冒险的意思。这两次离家出走显然都属于心理事件,对我心理成长影响甚大。
有时候,有一类咨客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时,不跟周围人(尤其家人)讲,悄悄地来,悄悄地去。这多么像是一次次偷偷摸摸的“离家出走”去冒险啊。当咨客把要说的话,倾吐而出,得到咨询师理解之后,就安然“回家”了,很可能咨询师都不知道这类咨客是怎么被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