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关于“离家出走”的话题(二)
我们稍微把“离家出走”的话题扯得远一点。我想问你,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冒险吗?也许你根本不愿意让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小孩身上。那我换个问法。你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经历“自我同一性”的时刻?因为经历这样的时刻,使孩子的独特的自我得到建立,所以,这你会选愿意吧。你也许会想,最好既不要离家出走,又可形成独特的自我。有位好友庆幸地说,“当时(指过去)没有电话手表,还能出走,现在到处都是监控(摄像头),走不出去了。”他说得对,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到了无家可出的境地。但摄像头可以控制孩子的身体,却管不住孩子在精神上、行为上的出走。而且这种出走一定会发生。孩子们很可能寻找一切机会和可能,毅然离开所必须的、应该的、正确的规范,让大人对他们无迹可寻、无所适从。
“离家出走”可以变换成锁上自己的房门、拒绝大人的任何建议、痴迷上一种让大人看来很幼稚好笑的事情......总之,孩子们借着这类事情远循梦乡,离开了大人们的操控。在“自我同一性”的内在需求上,孩子的自我一定会强有力的表现出来,如与大人分离的意识、自我独立的意识、渴望与大人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模式。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家分离,如果这家的基础不错,还算有爱的话。
作为大人可以的直观感受到,这孩子怎么变了?原来那个乖乖的样子去哪儿了?现在你可以知道答案了,孩子已经出乎大人意料地“离家出走”了。这个时刻的孩子当然不能和原先在家是一个样子了。
可大人们就是再着急,也得保留一份必要的耐心的等待,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秘密”回来。孩子出走和回来都需要时间,比如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有可能。孩子在专注着自己的“出走”的同时,依然在暗中观察着大人是如何表达爱的、大人的一举一动,甚至孩子也在等待家庭关系的变革,比如爸爸妈妈和睦相处了、爷爷奶奶不再干涉小家的生活等等。大人在绝大多数时候,不知道孩子在许多事情上所动的脑筋以及来自他们宇宙中的智慧。
又及:花了两个多小时,几乎一口气看完《天使雕塑》,值得再读。感谢提供这本书电子版的赵伟,他总是辛勤地为我找来所需的电子书。感谢张强为我买来《孩子的宇宙》的纸质书。也感谢河合先生,让我们从读一本书、变成读两本、三本……如果你手里有类似的书,一定是本不错的书,把书名分享出来吧,要知道,我和河合先生一样,都是书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