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唐君的十六次高考
网上有个广西考生,因为参加了十六次高考而出名。今年终于走出高中去华南师范大学报到了,也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句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或许从中能看出一些平淡生活中不容易发现的东西,所以拿来八卦一下。特别声明一下,以下内容并没有对唐君本人不尊重或有意冒犯。
百度有唐君的百科条目,介绍他小学时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考上了县里最好的初中,但是初中之后成绩就不太好了,第一次中考弃考,复读了一年初三。其实,但就读书来说,能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保持稳定的高水平是不容易。大概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而即便是做到了也说明不了什么。就人生来说,有起伏才是正常的,有意义的。经历过高潮低谷,人才能成长。
两次中考之后,唐君考上一所高中。我查了这所高中的资料,成绩还不错,但在省内远没有雄霸的地位(比如衡中之于河北),只能算是一所地级市里的头部高中。而唐君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表现也很一般,这可能和初中基础不太好有关,第一次高考只有372分,无缘本科线。第二次高考405分,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未就读,自此开启了刷高考模式。第三次高考475分,第四次高考505分,首次超过广西二本线,第五次高考530分,首次超过广西一本线,这三次均没有录取记录,或许直接放弃报志愿。
前五次考试持续提高,平均每次能提高四十分,这或许给了他再复习的底气。第六次高考573分,继续保持着四十分的提高幅度,这次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去不去读呢?就像一个赌徒,如果每一把都能赢,他会不会停手?他肯定喜欢能超过六百,那样他就有更大的选择权了。
果然,第七次高考587分,虽然提高幅度变小,但还是提高了,这次被吉林大学录取,是985高校。或许在这一刻,他有了要考清北的想法,毕竟似乎能看到希望了。而他足够明智的话,就应该能想到,复读也有可能成绩会下降,现在要不要适可而止。如果他在这一年放弃复读,26岁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十八九岁的同学中还有很好的年龄优势。
我不知道他这时候有什么样的心态,但我在揣摩他的心理时,居然感受到一种紧张。我只能佩服他,一定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居然还要选择复读。难道是生活惯性?要知道,复读不仅有风险,还有一年时间的代价,年龄已经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了。
第八次高考625分,再次提高近四十分,首次超过600分,这个分数有了极大的选择权,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对于一个高考生来说,这个分数也可以抚慰平生了。据说唐君也打算去读大学了。然而,意外发生了,父亲生病,而有民办高中可以给高分考生以巨额奖励。他选择了再次复读。人生开始身不由己。
第九次高考570分。这个成绩有点尴尬,估计是这一年的题目有点难,反正不太可能拿到奖励,幸运的是还是被厦门大学录取了。成绩不可能一直提高,总会有掉下来的时候,但这个掉落有点太眩晕,直接掉回了三年之前。会不会有赌徒心理呢?28岁,近而立之年,任性的资本越来越少了,或许可以见好就收吧。但是,他没有,是什么驱使他继续复读的?
第十次高考619分,应该可以拿到奖金了,虽然被广西大学录取,但奖金应该更有吸引力。十年里,第一次有了收入?大概会有一点忘乎所以吧,既然有收入,不妨再来一次?第十一次高考645分,在而立之年考出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会是他一生最高高考成绩,反而会有一种腾飞的心理,觉得自己是否彻底开窍了?不仅有奖金,还有机会上北大,真是三十而立呀,距离一鸣惊人只差一步了,所以毅然放弃重庆大学。
第十二次高考619分,稳步下降,重新回到前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年没有被录取,是准备以高考为职业吗?毕竟如果有十万块奖金,在疫情笼罩的这三年还是很不错的。疫情防控之下,又考了两年,但都没有到600分,分别是591分(广西大学)和597分(上海交通大学护理专业)。好运气用完了,现在应该是竭力之后的真实水平了。疫情之后的第十五次高考594分,没有录取学校,原因不明。今年的第十六次高考601分,清北是没有希望的。
35岁的唐君终于走进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不知道他会怎样适应校园的生活。
我更加相信那些十八九岁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必须是有天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