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一件事想得太复杂,以致丧失了做它的勇气。写作也是这样。
当我们提笔落字,总习惯想,我为什么要写,我要达到什么目的,谁会看我写的东西,我怎么写得好看动听,包装修饰来博得众人眼球?想得多了,思想的火花还没有燃烧起来,就先被形式和逻辑的枝桠藤蔓缠绕,终而窒息熄灭。
但是写作总是需要动机的。意在笔先。这个意,是个由头和引子,是簇火花,时不时闪起,总会引起我提笔的欲望。仿佛头脑中积蓄的可燃物,时间久了,达到足够的密度和温度,这时只需一丁点火花,就能引燃它。
所有的知名作家、思想家,无不是经年累月的默默积累之后,才写得出广为传阅的文章。他为世人所知,不止因为出色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媒体的传播,大众的炒作,更主要的是他的坚持,在写作这件事上的完全沉浸。他把写作当做主要的生活方式,不写作,毋宁死。有些作家甚至看不到自己作品被人传颂的那一天,只是生前赢得身后名。而写作的过程已经成为他的全世界,他在其中已经获得了全部的人生体验。
常人不能进入这个写作的世界,总是因为写作的动机过于芜杂。我要做一篇传世之作固然很难,在网络空间出一两个爆款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要吸引流量,我不停地追逐热点,又因为不熟悉那方面的专业,就会设法搜罗引用别人的观点意见。写作成为了抄袭,编辑,贩卖。被这个匆忙的世界催赶着往前奔跑,我当然没有时间和可能全心浸入这个写作的世界。因为动机不纯,写作的动力同样容易失去,我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远离写作,而投入其它似乎更有意义的事。
我能否像一位作家一样,投入沉浸式的写作,我想这取决于内心。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用来反观自我,省思内心?当我们想要沉入内心,是否有足够的宁静、不被打扰的余裕?我们内心所观照的世界,能否用自己清晰、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我们的思想、逻辑和观察力,是否已经具备了描述它们的可能?
当我过多地注重写作怎么吸引世人的眼球,功利的色彩就会掩盖写作的本来意义。它不会抚平我本来浮躁的心。相反,这种匆忙的写作会驱使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整个世界的面目永远混乱不堪,因为我的内心从来没有长久地平静过。
有多少喜欢心灵鸡汤的读者,就有多少相应的文章来满足他们的愿望。世人对这个世界有无休无止的欲望,和无穷无尽的疑问。如果我通过摘抄引用,东拼西凑出形式精致、词句华丽的一篇东西,刚好说中了他们的心意,提供了暂时的答案,就可能成为一篇爆款文章。但是我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本质见解和深入剖析,读者很快就会忘记这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箴言和劝勉,弃之如敝屐,就像我轻易得到这些答案一样,轻易地把我抛弃。
我们所处的世界发展到了如此精致复杂的地步,已经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或者教义能够解释、描述它了。当你想要试图以教诲和诫勉世人作为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时,这首先是一种妄想和错误的企图。即使你想把自己的领悟和感受讲给周围亲近的人,也会发现这是一件困难的事。世界如此嘈杂热闹,轻易就会淹没你的声音,即使是你发自内心的鸣叫。那么,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可能,今天的写作更多是一种个人的自我修养,一个人的内心沉思。我们不愿意一直为生活所驱使,这种被日子赶着过的感觉很不舒服。而写作赋予我们自由和宁静。在写作的世界里,我们主持着时间和一切,起码,我们可以和时间做朋友,而不是成为它的囚徒。
今天,在由人类智慧发明所创造推动的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不确定、不真实的一面似乎越来越多,席卷和淹没着我们。写作增强我们的心灵力量,开悟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穿透虚妄和虚幻,从迷雾中摸索到真实的自己。我们可能会在意图探寻这个世界中迷失本心,又会在竭力观照自我中重新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因此,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一件对抗这个时代和世界的虚无性的武器。或者说,写作就是心力成长,就是寻求心力突破的道路。开悟固然很难,反观自我的功课却可以一直做下去。讲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有灵性的感悟,对哲思的阐释,都是写作的方式,是超然物外的反思,对自我的观照。
心力成长,这是不是人的第二次生长呢?在身体成长停止上升的阶段,心力开始生发了。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不是讲我们本质精神的萌发总是很晚才开始呢。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有这种心力成长的体验,因为他们不曾有过扩充自己内心的愿望。因为这种扩充,往往需要付出努力和勇气。写作,就是这样一条需要付出努力和勇气才能踏入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