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4-11-10  11:59

222 4 1416

《孩子的宇宙》“导读”第三章 孩子与动物 2.

2.主动性和时机

回想自己在养动物上的经历,都和我的孩子相关。时间大概也都在我小孩上幼儿园、小学三年级之前。记得养过仓鼠、小兔子、小鸭子,还领养过一只叫蝈蝈的猫。前面三种,都是在逛市场的时候,小孩要就买下来,随意性很强。结果时间不长,就不幸夭亡了。小兔子是放在窗台上,晚上下雨给淋着了,早上发现时,已经不行了。蝈蝈,是一位收养流浪猫的女士,自己实在养不过来了,才分送诸人。她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养好它。那时,我们住平房小院,蝈蝈每天上房窜出去玩。但有一天回来之后,我发现它不对劲儿了,似是受了内伤,不到半天就死了。记得当时我一个人在家,出去把蝈蝈埋了,哭了一鼻子,还写了一篇祭猫文。这次养猫的时间长,有一年多吧。我们一家三口都很喜欢蝈蝈。妻儿回来,知道蝈蝈的离去,都很伤心。那位送猫给我们的女士知道后,把我们痛责了一番。再之后,孩子似乎对动物也没有什么兴趣了,我们也顾不上什么养动物的事,各忙各的工作。现在回过头来反思,的确是孩子有主动性,而家长却像给孩子买了个玩具一样了事,对动物的生命非常淡漠。在这种情形下,让孩子保持对动物的紧密连接是非常困难的。

到了美国后,孩子的同学家里基本都有狗,他也时不时会提出养狗的要求,我们多是以住公寓不便养狗来搪塞。其实公寓里的邻居们有很多也是养狗的。直到疫情居家期间,那时孩子即将高中毕业,又快过生日了。我思索着送一个什么样的生日礼物是他最喜欢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送他一只狗。内子听了当然高兴,一拍即合。这样,在养狗的事上,一家三口的主动性都有了,时机也来了。于是,领养来的Buddy就成了我们的家庭成员。“Buddy”是伙伴、伙计、哥儿们的意思,人们打招呼时的常用口头语。用内子的话说,这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都算不上是个名字。

其实,喜爱动物的主动性,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为家长在心理上也得具有主动性,或者说是体贴到孩子对动物的情感。家长能过了心理上的这一关,后面喂养动物才会顺利,才会带来转变的机会。但孩子的主动性,并是不一定是要买(或领养)一只狗的。比如说,缄默的K君对同学养在教室里的乌龟感兴趣,这也是主动性的表现。很可能孩子总去画某种动物、喜欢某种动物玩偶、去动物园里格外喜欢去看某种动物等等,也是主动性的表现形式。

那么“时机”并不仅是指买或领养动物的时机,而是这个时机是一个引起转变到来的时机。这种转变,即是心理层面的转变也是行为层面的转变。有时是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有时是从家长身上反映出来,有时是从整个家庭成员身上反映出来。以我们家为例,“Buddy”的到来,使我们一家三口有了一件需要共同参与完成的事,也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孩子到了18岁的年龄,能跟父母一起讨论的、共同关心的、持久性的活题不多,所以给Buddy洗澡、剪指甲、体检、看病等等事项都成为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互相配合的内容。

还有另外一家人的例子,他们是我们在阿尔伯克基关系最要好的一家美国朋友。这个家庭的小孩子知道我们家养了狗,特别高兴,总希望我们带狗去他家玩。可是小孩子的妈妈对宠物的毛发过敏(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过敏现象)。所以,小孩子即使喜欢也没办法。最近,我们去他们家做客,发现他们家领养了一只贵宾犬,很可爱,都养了半年多了。我就问小孩子的妈妈,“你不是过敏吗?”她不好意思地说,“对这只小狗不太过敏。”我认为,她是一位聪明的妈妈,她还是抓住了孩子喜欢动物的主动性,而且使自己对动物毛发的“过敏”已经变为“接纳”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2024-11-12 16:29:09

    一聊起小动物,我就特别有兴致,很难得的共通话题。

  • 吴勤   2024-11-11 04:58:29

    求Buddy照片

  • 月圆   2024-11-10 13:17:20

    小时候养过一段时间金丝熊,是从邻居家“越狱”到我家,又从我家笼子出逃,待我发现之时,小家伙已经在阳台缝隙处向下张忘,眼看它跳下二楼,我哭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没有在楼下发现它的尸体,心想它应该生还了吧…🙏后来又养了一只小兔子,在它还很健康的时候就送人了,害怕它会离开。这次养小猫一开始最大的顾虑就是和它产生感情,它生病或者离世会让人太心痛,后来想想如果真的不得不面对这个议题,也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契机吧…

  • yuank   2024-11-10 12:25:12

    小时候养过松鼠,关在笼子里,没有了互动,感觉没有养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