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动物是孩子的分身。
当孩子和自己的猫、狗或其它什么动物相伴的过程中,在孩子内心世界里也有这么一只与现实相对应的“幻想动物”(第1版,74页)。前面说过,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大,所以,孩子与动物相处的过程,即是孩子与“幻想动物”所代表的心理世界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可以看是孩子心理世界显现在现实现世界的一个窗口,河合隼雄先生把它形象地描述为“动物是孩子的分身”。(第1版69页)
我们先从K君的例子看这种“分身”现象。乌龟是不会出声的一种动物,而K君在班上恰恰缄默不语。这种相似,使乌龟成为K君缄默症状的分身。当然不可忽略的一个前提是,K君对乌龟喜欢关切的主动性,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连接。老师和班上同学们对待乌龟的态度,何尝不是他们对待K君的态度。这种态度K君是会感觉到的,但他是通乌龟感觉到的。这种包容安全的氛围,乌龟身在其中,K君也身在其中。乌龟的消失,则意味着与乌龟相对应的“缄默症状”消失。同学们对乌龟不见了非常焦急,作为同学们中一员的K君亦是如此。同学们说话, 则K君也开始“正常”说话了。用心理学的语言说,K君是把他选择缄默的症状投射在了乌龟的身上,使乌龟成为他的分身。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分身”现象还是很常见的。最近,我听到有一位小学生的妈妈描述她的孩子和猫玩耍的过程,“反正就是按自己的来,搂着猫在床上,要不用被子蒙着,要不用腿压着不让小猫逃走。也就是布偶猫性格好,没有挠他。不过也跟他对打过几次。”这里的“小猫”就是“孩子自己的分身”。孩子与猫的互动过程,就是孩子在无意识的仿照妈妈和自己的互动模式来和猫互动。孩子还没有虽然足够成熟的理性来思考妈妈是如何对待他的,但心里的感受却是清楚的,他就在与猫的互动中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他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小猫扮演着他的角色。孩子一次次在妈妈面前,演示着妈妈是与他如何互动的。“按着自己的来”、“搂着”、“用被子蒙着”、“用腿压着”,这些行为都象征着妈妈理性上的薄弱和情感上的控制。
我还注意到妈妈在描述中用了“反正”一词,就查了一下它的词义。一是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是一样的,二是表示强调理由充分。把这个词用在孩子的行为描述上,给人一种无可辩驳、铁板钉钉的感觉。我不禁为那个小孩和那只小猫的命运担忧起来。其实,在这个离异单亲家庭里,妈妈非常爱孩子,也非常爱猫。他们之前养过一只小猫,因为家中无人,小猫不慎意外坠楼而亡。妈妈还领着孩子一起去埋葬小猫的地方做告别。孩子的爸爸又买来现在这只猫来安慰孩子。
在这个故事里,第一只小猫的命运,所显示出心理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和分离,埋葬和告别可以是尝试的方法;另一方面,第一只小猫作为孩子分身的一个阶段结束了(有些和K君的乌龟消失相似)。第二只小猫,则是孩子新的分身。代表孩子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孩子和第二只猫的互动,也意味着母子关系的新阶段。
看过上面的案例故事,作为家长如果对动物是孩子分身的心理常识,能有个大致的认识,那么对于“孩子如何与动物相处,就是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镜子”的说法,恐怕就比较容易去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