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一个高中生梦中出现的小狗
在本书“拒绝上学与小狗”的部分里,河合隼雄先生几乎用了四个小节的篇幅,讨论了“一个高中生的梦”(第1版,63-66页)。这是一个拒绝上学的男高中生,他“不是自己偷懒或厌学,而是自己想要上学,却无法做到,或者即使勉强到学校去,也会出现头痛、呕吐等身体症状,无法在学校待下去。”显然,这位高中生不是真的身体生病了,而是出现了躯体化的神经症症状。
河合先生的分析是“母亲的形象在梦中被分解为母亲和小狗”,大部分着墨在母子分离、自立的论述上。我的看法是,即使抛开这个梦不谈,河合先生关于“母子分离”、“自立方式”的见解也是成立的,而且对于建立健康的母子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把这些见解和分析联系到对这个案例中的梦境解读,我到是有另外一种的看法。在这里,我按照案例里的事件发生顺序,尝试着做一番梳理和解读,也许能为读者(或家长)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视角。
有关这个男生所发生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a. 无法上学。非常喜欢一只小狗。
b. 他最喜欢的小狗被翻斗车碾死了。几乎被愤怒和悲哀击垮。
c. 几天后,他梦到“和妈妈一起乘巴士旅行,本想带小狗去的,把小狗带上了车,却被要求不能带狗,又把小狗送下车,交给祖父之后出发了,觉得这似乎是和小狗的最后一面。”
d. 做了这个梦之后的第二天,他就去上学去了。 这个男生在学校的症状是“头痛”、“呕吐”,与之相对应的心理象征意义是“无法思考”、“消化不了”,即对学校里带来的新知识、观念及进入青春期后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无论在理智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难以适应。他喜爱的那只小狗,可以看作是一个儿童状态自己的“分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不需要去考虑外面世界的事情。 翻斗车碾死小狗,是一个意外事件。他表现出的“愤怒”和“悲哀”情绪,可以体会到一种“剥夺感”,即作为“快乐童年”的分身,被无情的现实夺去了。“翻斗车”,在这里象征着强大的工业社会或者精密的社会组织。
那么接下来,在情绪过去之后,他的内心就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么一种强大的心理冲击。即分身的小狗死了,与内心相对应的“幻想小狗”却还活着。在心理上,“幻想小狗”也面临着死亡的危机。梦境里,揭示出他的解决方案。即和妈妈一起乘巴士去旅行,这里最基本的心理象征意义是,他决定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巴士是一种可以承载多人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车!),它象征着与陌生人共处的公共领域(社区、学校、团体等)。妈妈在这里的心理象征含义是多重的。她可以象征着成年人的理性,即象妈妈一样作为成年人步入社会。也具有依靠在母性的力量陪伴下进入社会的意味,可能表现在他对母亲的社会化观念或思考行动模式的认同。还有一层含义是,他开始认识到,母亲除了是母亲,还是异性,学习用成年人的方式来相处。这一点恰恰是河合先生格外强调的建立新母子关系。
梦境的中间部分,是他在心理上做出的妥协和让步。从把小狗带上车到送下车,接受不能带小狗的要求,整个过程就是他在内心选择遵守成年人的社会规则和思维模式的一次成功演练。
那么他会怎样处理这只作为象征童年心理状态的“幻想小狗”呢?他把小狗留给了祖父。祖父作为老年人,在这里即代表过去,又代表未来。代表过去,是说他的童年只有在祖父(老人年)那里才能有记忆的存留。我们知道,有多少人在成年之后回忆爷爷奶奶,何尝不是在回忆自己快乐的童年呢。而代表未来,则是在他成为老年人之后,才有可能再次回到类似童年的状态里。这里说“似乎是和小狗的最后一面”,“似乎”一词用的很妙,这中不确定感,留给未来一丝盼望、留给过去一丝眷恋。给“幻想小狗”所蕴含的童年心理能量留下再次连接的机会和可能。
所以,完成了这样一个心理转变(依然是小狗死去,和K君的乌龟消失很像啊),他自然就选择了面对现实的成年人态度去上学了,而把曾经的童年状态留给过去、也留给了未来。河合先生所体会到这个高中生的“遗憾和决心”、“寂寞和悲哀”的心情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某一天忽然变成大人了,你在感到欣慰的同时,能够想象到孩子所付出的代价吗?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在内心世界里的童年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