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4-11-16  07:53

174 2 1571

《孩子的宇宙》“导读” 第三章 孩子与动物 6.

6.抓住和动物相遇的时刻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孩子与动物真正相遇的时刻,其实也包括大人在内。学会如何辨别这个时刻至关重要。我们先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有位妈妈分享了一则孩子想买鹦鹉的事情。她说,女儿和她的美术老师去花卉世界,有一只鹦鹉主动飞过来找女儿,找了好几次。于是女儿就打来电话问她,能不能买这只鹦鹉。她回答女儿说,那我们去看流浪猫的时候,所有小猫咪都凑过来,我们是不是都带回家?结果是没有买。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家长,会很熟悉孩子们这种即兴购买动物的愿望。这种购买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买来的宠物最终成为家长要喂养和照顾的负担。如果再马虎一点儿的,小动物可能难免夭折。所以,孩子与动物产生真实的心理连接的那个时刻,一定不是即兴而来,败兴即去的冲动。在这个时刻,对于孩子(也包括大人)来说,所触发的不是欲望,而是心弦。这种相遇,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心理满足,而是产生出一种持续性的情感呼应式的心理连接。

        在《秘密花园》的故事里,描述了玛丽和一只知更鸟的相遇过程,“她看到有一只鲜红胸脯的小鸟栖息在最高的一根枝子上,突然之间,这鸟唱起它的冬之歌来了——简直像是因为见到了她才特地表示问候似的。

         她停住脚步,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鸟儿的欢快、友好的轻巧啼啭赋予她一种愉悦的感觉,.....这只胸脯鲜红的小鸟使她那张阴沉沉的小脸也泛出了一种有点像是微笑的表情。她一直听着鸟叫直到它飞走。这鸟跟印度的鸟儿不一样,她喜欢它,不知道以后是不是还能再见到它。”(中央编译版,32页)

         从上文生动的描述里,是不是可以感受出那种热烈的心理连接?它所表现出的情感,有关注、惦记和愉悦。而以前玛丽在印度生活时,也曾见到那儿的鸟,却没有产生相遇的感受。

         也许这只是小说,要换在现实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那我们就看看现实中的一位中年女士所经历的与动物相遇的时刻。

         这位女士自己家里已经养了猫,并且是精心喂养的。有天早上她下楼散步,发现一只缅因猫,好像是走丢了好多天的,好饿的样子,而且脏兮兮的,她甚至发现猫的一只耳朵后面还有一点被抓伤的痕迹。她就犹像要不要把它抱回去,她在这只猫跟前大概停留了四十多分钟。就在她决定准备抱走这只猫的那一刻,猫的主人出现了,说猫走丢了不到两个小时。她看到小猫主动抱着主人的脖子,拿头蹭主人的脸,还翻肚皮。于是她才把猫“还”给主人。但一直到下午五点,她还惦记着那只猫,让她的心静不下来。

          这就是与动物相遇的时刻,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理由地让她牵肠挂肚,心神不安。所以,每个人与动物相遇的时刻不一定总是那么令人惬意的。因为作为孩子(也包括大人)内心的“幻想动物”是什么状态的,因人而异。人能够产生与现实动物的连接时刻,一定是心里的“幻想动物”的形象与现实动物的形象相似程度很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可那位女士自己也养猫啊,她不是已经有了连接了吗?这又该怎么解释呢?这就反映出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心理差别,小孩子可以很直接的发现他们的动物分身,而成年人在理性化或其它什么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找到的分身,很可能是这个“分身”的替身(替代)。那位女士在楼下才遇见了真正的分身,与她的“幻想小猫”对应上了,是因为她内在的幻想小猫正是一只处在饥饿、受伤状态之下的小猫。家里的猫则是这个分身的替身(替代)。其实这也不能责怪成年人,这是他们在成长经历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办法。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验,即心里有不舒服的情绪,从外表看上却是一副若无其事、悠哉悠哉的样子!而小孩子却不然,因为他们还没学会成年人的那种伪装自己的本领。

          当然,孩子与动物直正相遇的时刻不只会发生一次的,如果错过了,一定会再次发生、重复发生的。所以,粗心的大人还是会有机会弥补的。就算孩子已经变成了大人,依然是有机会遇上的。只是说,能早些就不要晚些。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一旦遇上了似曾相识的那只动物,真的是很幸运。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觉自在   2024-11-18 20:15:02

    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