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写日课的思路忽然被网络上的争论打断了。钟晱晱炮轰张一鸣,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网络媒体的算法推荐一向是为社会制造热点,现在成了热点本身。
对某音我不曾感冒过,第一感觉不喜欢它的风格。两年前曾经利用它帮朋友打了一场笔墨官司,发泄朋友遭受不公的怨气,也成功地带了一波节奏。后来朋友顶不住压力主动撤退,我失去了继续发文的依附,那事就无果而终了。后面索性卸载了某音。但由此窥见互联网发泄愤怒和带动舆论的能量。借此泄愤的人固然可能受了委曲无处倾诉,是弱势群体,但也可能是无是生非,讹言惑众。而看客不明就里,一点风吹草动、煽风点火,情绪就被带动起来,社会的杂音、噪音多了,失控的倾向也会增多。
钟把这种互联网算法的不良引导称为“大恶”。但是,因为钟对某音算法的炮轰,那些跟风攻击某音的人们,有多少是因此而真正警醒到这一点呢?他们中间很多人不正是这种算法的享用者,整日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吗?他们享受着某音带来的快乐,又愤怒地诅咒某音带给自己的沉陷。他们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
张的某音所造的这个业,终究会由他来消。钟是受害者,终究有能力拔刀还击。而那些受着伤害而浑然不觉的人,不仅不会痛苦愤怒,还会继续享受下去。他们可能会跟着钟骂某音几句,然后很快又继续刷向下一个视频。他们没有能力还击,也未曾想过要还击。如果他自己都不认为是受害者,又何曾受害?
大佬们的互相攻击可能出自个人恩怨,也会成为舆论引导,但是也会让人们更加糊涂。真正的意义可能还在于,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思索:互联网、智能手机,还有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AI,为这个社会到底带来了什么?它们让人类更聪明,还是更愚蠢?人类借助它们,是学会了善于思考,独立主见,还是助长了人云亦云,彻底失去了判断力?
这不是一个产生思想的时代。互联网不需要思想,它更像一条流淌着各种情绪的河流。猎奇、谎言、嬉笑、怒骂、妄想、执念,种种贪嗔痴泛滥其上,而良知和箴言沉没其下。
人们习惯了浮游在河流表面,享用最上面那层光鲜亮丽的东西,而极少人愿意潜下水底,一探究竟。因为这需要勇气和胆量,意味着黑暗、孤独,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打捞、捕捉那些沉默的声音。
我弃之如敝屐,他视之如珍宝。在这个大谈情绪价值的年代,某音就是很多人的宝。它带给了孤独的人们许多欢笑,慰藉着无数空虚贫乏、累累伤痕的心,打发填补了多少无聊时光。那么,像某音这样的传播平台、信息载体,是否存在善恶,又怎样做出真实的价值评判?
思想和追求思想的心力本身,并无善恶。而追求的过程和途径需要从善恶的根本上来探寻。重温王阳明“致良知”,解开了我的纠结。良知,不是为知识或者真理贴上善恶的标签,不是仅仅代表善良的真知。真正做到致良知,是在格物致知中追求良知, 在良知中达到格物致知。其中的功夫就在于——“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切的恶,令我们厌恶、压抑、焦虑、紧张、胆怯、退缩。但是我们必须接近它、涉入它。当我们真正认清它、渡过它,我们便不再是原来的我,眼前也将为我们打开新世界。
互联网不是不需要真正的思想,但也不必耗费精力为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贴上善恶的标签。它要做的可能是打开“致良知”的大门,拓宽通往良知的大路,畅通人们追求真知的渠道,让这条河流中流淌的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情绪,还有大量正能正念的真知灼见。它要做到完全绝对的去蔽、除障、隔绝噪音很难,但至少不成为纵容和制造谣言的温床,也不会默许种种恶的滋生蔓延。
建立超越人性善恶之上、让人类能够真正控制自己长远未来的规则,这已经不是互联网算法所能够解决的。这首先取决于人类自我的深刻反思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带来了这样的机会,人类也将会而且必须为人工智能灌注、输入这样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