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4-12-17  01:26

85 2 794

杂谭(六)

从二十出头时,再看书的时候,渐渐有了一些从所学专业角度来读书的感觉。比如读自传或回忆录时,很多人对自己早期的成长模式描述甚详,比如童年的梦境、生病时出现的幻觉。有些都可以与传主后来的人生经历扯上关系。读文学作品,看到作者的心理脉络、作品的心理象征意义,从事物的表面可以又深入一步,实在有趣。

有一本书,是张倩仪的《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作者从胡适、孙犁等老一代学人、作家的一百五十余种自传中,梳理出他们童年受教育的经历。这是令我非常心仪的一种做法。我也有这样的梦想,就是可以把他们童年的心理状态、特征和人格养成做一番梳理。可惜,到现在它仍是一个梦想,仍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和短札。我这样说,仍是鞭策我自己要把这个梦想努力实现出来。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去看书,那么所入眼之书皆是被分析的对象。能够看出十之八九是不太容易的,但略知一二却似乎不难。荣格的《答约伯》,就是读《约伯记》之后,对上帝的心理做出分析。我尝试过对沈从文、徐志摩、老舍、聂绀弩的童年做些粗浅的分析,这也得益于有两个学期,给学生讲“心理历史学”的选修课。

最近把《世说新语》作为厕边书。好友祥子希望我写他的故事,用世说体。我看了数十则之后,发觉他对我的期许太高。那样的文字我是写不出来的。但我还是会思考某某能做出某事、说出某话,是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所导致的。比如陶渊明有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母亲,母亲对他的影响甚深。这个关系与他的创作和人生境遇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影响,是不是母亲的影响导致了陶渊明社会功能的薄弱?桃花源是陶渊明所幻想出来的理想人格环境?这些都是一种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去读书的状态。

这样读书会不会很累,或者说不轻松?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奉之八个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读书,目的不同。就像是玩麻将,有的人在乎输赢、有的人消磨时间、有的人就是找个乐子,真正希望提升打麻将技艺的人毕竟少之又少。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月圆   2024-12-19 08:39:40

    期待老师梳理的梦想实现😊

  • 四季风   2024-12-17 06:53:12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