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子

2025-01-06  09:54

19 0 978

随笔:制度的基因与轮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那帮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心里可不踏实。他们想的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自己辛辛苦苦立下的汗马功劳,总得有点回报吧?于是,他们就打起了分封制的主意,想借此成为贵族,享受荣华富贵。这些功臣们还拉上了知识分子,用古书上的说法,尤其是儒家思想,来论证分封制的必要性。他们对秦始皇说:“你看,周王分封功臣,才有了稳固的千年大业。你得了天下,功臣们却只是平民,这算啥?危难时刻,谁来帮你?”还引用古语:“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意思是,不学古人,哪能长久?胜利后独吞胜利果实,这是背信弃义。


秦始皇听了这话,心里肯定不痛快。丞相李斯也看不下去了,反驳道:“这些儒生不学今人,只学古人,还非议当世,迷惑百姓。这样下去,皇帝的权威会下降,下面的人会结党营私。”他警告说,如果不禁止这些行为,统一的帝制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彻底清除周朝封建制的制度基因,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一拍桌子,行!于是,除了《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等书籍外,其余古籍限期交官府销毁,三十天内全部焚烧殆尽,仅留皇家图书馆内收藏一套。


然而,破坏旧制度基因,并不等于彻底铲除旧制度的影子。如果没有新的制度基因充分取代,那些改头换面的贵族还会冒出来,挑战皇权的力量也会再度崛起。到了汉代,董仲舒这个聪明人出现了。他重新整理和编纂了曾被焚毁的孔孟经典,按照维护帝制的需要,对这些经典进行裁剪和编辑。这样一来,儒家思想就成了帝制合法性的辩护工具,为帝制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并以此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董仲舒开创的这一体系,在几百年里逐渐演变成了完整的科举制度,成为新的制度基因的重要成分。


这科举制度,就像是一场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赛”,让那些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也让社会更加稳定。同时,它也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让那些靠祖荫混日子的贵族们没了市场。不过,科举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等。但总体来说,它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制度的变迁就像是一场基因的轮回与更新。旧的制度基因被破坏后,新的制度基因需要及时补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像董仲舒这样的智者,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