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1-10  00:07

113 3 704

杂谭(十五)

我曾多次去香港买书。早先香港的台版书、港版书在大陆不容易买到。随着近十年来两岸图书出版业的合作热络,台版书很快都会有大陆简体字版的上市,就不显得那么紧俏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那么在香港淘书的魅力何在呢?我自己也想这个问题,甚至这个问题都可以称之为我的一个“情结”了。

促成这个情结的人,是藏书家叶灵凤。这个人被鲁迅痛骂过,但他的三卷《读书随笔》(北京三联版)却是隽永可读。后来好友郭玲又赠我《叶灵凤日记》一套,更是令我对叶灵凤的认识又“入木三分”。香港文人的寂寞、文人勤奋,这是我的总体印象;不单单是叶灵凤,还有当代的董桥,也十分令人着迷。他们的爱国情怀、文化情怀都是充充盈盈的。这些人都是靠笔谋生养家的。叶灵凤抗战时候来到香港,一度给日本人的媒体做事,暗中却是受着党国的委派。党国不在之后,他依然坚持在香港,继续笔耕生涯。从他的日记里的零星片语,似乎可以看出他是一直潜伏在港的一位文艺届的同志。我推测他的上线应该是潘汉年。由于潘的变故,使他成为一颗没有被唤醒的棋子。这都是大胆假设,没有证据的猜想,不能作数。只是他写的书话的确好看。他的藏书整体捐献给了香港中文大学,总算是藏书家身后的一桩幸事。

其实在港淘书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二、三十年了,现在活跃的港岛藏书家寥若晨星。我2023年过港时,有一面之缘的藏书家郑明仁先生也于24年11月仙逝了。我不时会托朋友的朋友在港购几册新出版的文艺书籍。虽然都需苦等一两个月才能收到,但聊胜于无。我想,有一天自己淘书的心渐渐淡了下来,如果能在前辈们走过的地方走一走,即使不买书,也是好的。更何况在淘书这件事上自诩和他们是同路人,就要去真真切切地走一遭,而不枉此生(声)。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乐融融   2025-01-11 08:19:45

    理解理解,我们去逛过两次香港书市,大开眼界,收获满满😊

  •    2025-01-10 10:19:06

    一个人若喜欢做一件事,能够坚持下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喜欢,支持你!

  • yuank   2025-01-10 07:24:11

    早安,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