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悖论》的两位作者之一的菲利普,竟是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人物,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荣休。他做关于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数年。此书在心灵工坊已是二版一刷了,可见畅销的程度。我们一般对于时间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该书作者们的贡献就在于把这个维度继续细分,即过去正面型、过去负面型、现在享乐型、现在宿命型、未来型和超验未来型六种,并且设计出了可测试的量表。读着读着,我不禁浮想联翩,我回忆着谁谁说的某些话是什么什么型的,已经开始领人对号入座了。我也尝试着做了量表,结果是超验未来型的。按照这种理论的解释,此类型的人非常快乐。这样的拜年吉祥话我当然欣然接受了。不过,该理论又说,如果能在六种类型中都可欢然取水最好,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单单停留在一种类型里,难免形成僵化。
作者们也提到改变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就像是通过改变河道,来达到改变河流方向的目的。听着还是颇有愚公移山的味道。不过,这本书的理论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视自己时间习惯的新视角。然而,此刻我所想到的是。如此通俗易读的一本好书,如何才能把它分享出去呢?
我想的办法叫——好书漂流瓶。有五、六个人响应即可。每人限一周读完,并做些许摘抄和读后感分享。前一个人读完之后传给下一个人。当最后一个人读完之后,把书传回给拥有人。然后,所有读过的人开一次视频的分享会,即是庆祝又是总结,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要使这本书可以成功从该书的拥有者到读它的人们之间成功的漂流一圈还需要一定的设置。 从这段话的叙述,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未来型的时间习惯。现在我才读了此书的一部分,就想未来如何更大地去发挥这本书的作用了。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诱人,“你的惯性盲点,也是能改写人生剧本的转折点”。动心的朋友们,一起来促成这件未来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