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上看了一场名为“元宵说月”的视频直播,真是乐得我前仰后合。不是两位视频的女主播在说笑话,而是她们两个人努力地想说“月亮”这个主题,却不断地跑题,一会儿说看花灯,一会说放爆竹烟花、再一会儿说到苗寨过新年的民俗活动。观众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我很熟悉这两位做主播的意象对话同仁。她们的职业素养和口才是没得说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就出在元宵节和月亮挂不上钩。虽说正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但没有赏月的风俗。通常是在秋高气爽的八月十五,人们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安详地坐在院子里赏月。在刚刚立春,乍暖还寒的时节,人们正经历着一年中最热闹最红火过年的日子,是人们充满盼望,要释放出在整个冬天里蛰伏所蓄积的能量的时候。所以,此时没有说月亮的氛围。
月亮所代表的是一种女性的阴柔安静的心理力量。广寒宫的玉兔和嫦娥,也是冷冷清清的氛围。可以设想在月亮上过个元宵节,会是什么情形呢?元宵节的热闹一定会打破月亮里的安静。换句话说,“月亮”在元宵节里就不是主场的角色。 在直播中,一位女主播在广州,从画面里间歇传来礼花绽放的声音,使得她不得不说放爆竹;另一位女主播在北京,不由自主地谈起看花灯。这个现象说明,节日习俗所蕴含巨大的心理能量,元宵节就是一个“闹”字当头,怎么可以静静地赏月呢?
在郭立诚所著的《中国民俗史话》中写道,“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可说是过年最后的一个高潮,而且这一天没有什么严肃的祭典,纯是人们欢乐的日子”,“正月十五是灯节,人们在这个节日,自己家里悬挂花灯,还要出去看灯”,“玩灯是孩子们的事,看灯是大人们的事,看灯同时看人,尤其是看月下灯下的美人。”你瞧,月亮在这个节日里最多算作一个很遥远的背景。两位女主播就算有天大的牛力,也把月亮拉不到看客的眼前来,更别说让爱学习的伙伴们低着头做体验情绪状了。
再说放烟花,以北京为例,从清到民国,“花炮为灯节点染之品,……应由上元起至二月二日完,在此半月之内随时随地可以燃放。”虽说当年盛况不可复睹,但多少代人积累在心理的快乐能量,在同一时刻会感应般地流露出来的。所以,两位女主播都离题万里了,还是很快乐。看的人也都很快乐。本来就是个快乐的日子。安静的月亮被大家一锅煮成了元宵,热腾腾地看了一场两位美女讲月亮的直播。其实,和看花灯,看烟花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