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前些年有一本很有名气的书,名叫《我书架上的神明》,后来还出了第二辑。书里集合了一些当代的知名学者,每人给读者介绍几册他们认为对自己受益很大的书。我挑着自己喜欢的学者,看他们介绍的书,去买来读。今天在朱建军老师写的《心由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书架从象征意义上说,好比一个祭坛,必须把好的书当作祭品一样放在上面。”(120页)这使我恍然想起前面提到的书名。我只看到了“神明”,却没有留意“书架”,这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前一阵子,在一个读书群里看书友们晒书,我的眼睛直勾勾地只盯着书看,唯恐漏过边边角角上的任何一本好书,却没有注意书架这个细节。现在回想留在印象里的书架(书柜),竟是那么的模糊。似乎只有一、两位书友有着整面靠墙的一排书柜。我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倾向,只注重书这些“祭品”,却忽略书架作为“祭坛”的重要意义呢?
书作为人类知识、智慧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看作是贤哲们所奉献出来的宝贵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是自我在心中给出的它们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书架就体现出这样的作用和意义,它不只是简简单单放书这么一回事。“家里有书架,书架上有书,就象征着在父母的心目中,知识是有价值的,是美好的,是必须追求的,子女就会对知识有起码的尊重和爱,这是他们热爱学习的基础。”(《心由境造》,119页)信哉斯言。
但不是说,有了书、有了书架就对自我的成长和孩子的教育一定会起到多么直接的作用。它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态度和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果就是买来它们,摆在那里做摆设,也不会起到什么好的作用,说不定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呢。我记得去一个亲戚家串门,看到有一架书,绝大部分是现在印的那种精致大开本大部头的古代典籍,就是起个陈设作用。他的小孩看着我在书架前浏览,特意过来跟我,“我爸根本不看书。”所以,小孩子的眼睛,可谓洞若观火。
周作人在他的《书房一角》序言中说,“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书房一角》,岳麓书社2020版,2页)从书、书架到书斋(书房)的延伸,可以看作是“祭品”、“祭坛”、到“殿”的顺序。知识和智慧是居住其中的“神明”。如果有人设身其中,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氛围、味道、品味、品质的。那时书斋主人“自己的心思”简直是袒露无疑。
还有几句题外话,关于讲心理象征的书,的确不多见。对意象的象征意义,大部分要关注者自己去体会,很多时候还需要有老师或咨询师的帮助。那么《心由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环境心理学》恰恰是一本专门讲心理象征意义的书,而且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居生活指南书。即使读者对心理学没有任何基础,读来也会甘之如饴的。当然,对读者也不会一点儿要求也没有,起码这位读者要热爱生活,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知道这个要求算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