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2-20  21:49

320 2 857

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导读” 第四章 孩子与时空 11.

11. 等待与自我封闭期

雅克在他的回忆录《就有了光》里,有这样一段话,“在灰蒙蒙的科学大雨中,我坐在黑色的椅子上,坐在那令人作呕的桌子前,倔强地编织着一个茧。”他非常坦白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我是个好孩子,但也很狡猾,设法让别人猜不出我是有敌意的。我的内在世界对我来说是如此重要,我决心保护它免遭沉沦,为了拯救它,我从未停止向公众、书籍、父母和老师作出让步。我能够成为一名聪明的学生要归功于这种拯救行动。”(《就有了光》,83页)

雅克所说的“茧”与河合隼雄先生所说的“自我封闭期”(2014年版,96页)应该为同一种状态。不同之处是,雅克是主动选择的,一种为保护自己所做出的自知自主行为。而河合隼雄先生提到的个案是被动选择的,是潜意识所做出的本能选择,以至于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如不想去上学),做为家长就更不知所措了。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可能对于经历这种情形的孩子而言,都需要等待。与这个情形相关的人也需要等待。要不然那种“敌意”是不会随随便便的说散掉就散掉的。

能够耐心等待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做为家长,是不是承认并理解孩子内在世界的存在,是不是允许孩子可以有整顿内部世界、校正与之相关的外部世界关系的机会。

在中学阶段,孩子没有出现“茧”状的情况,并不是说就太平无事了。因为大家都有一个作茧的任务。没有停下来的,无非是在顺利地做一个更大的茧,尽量推迟它的落成时间。时间到了,茧做成了,就会自动进入需要耐心等待的自我封闭时期。只是到了成年之后,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如职场上把它叫作瓶颈期。

河合先生说,在等待中发现“通道”的出现,即等待“破茧”的那个时机。这个“时机”是什么呢?它就是一个意外事件,一件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反应,顺应这个反应,陪伴这个反应。往往在这个时候,不是需要家长有灵巧的舌,而是需要家长有能听的耳。能听孩子说十句话,也不插一句嘴。其实,做到这一点挺难的。

雅克8岁时不幸变成盲人,因祸得福,使他练就了一双能听的耳。不能不说,他是幸运的。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吴勤   2025-02-22 12:44:22

    茧这个概念适合解释躺平的现象👍👍

  • 杨楣真   2025-02-20 21:59:03

    作茧自缚为了化茧成蝶……好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