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65(2025.2.21)短视频时代捍卫和保护我们那可怜的注意力
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碎片化更加严重,我们可怜的注意力不知道还能残存多少。
这几天都在备课,查资料,做课件,录视频等等,开课前的繁忙阶段。可是一边准备一边也很泄气,因为你明明知道你就算是精心准备的,学生也不一定买账,不是不一定,不要那么保守,肯定一点,把“一定”这两个字去掉,上课时候的低头率那个高啊。如果你下去走一走,一定可以看到他们手机上还在亮着的购物页面或者游戏界面。所以,人确实在课堂上,但是心和神都早已经飞到了别处。
领导们偶尔路过课堂或者来听课等,看到这种情形,一定会给老师们提个建议或意见,这其中几乎每次都会老调重弹,说任课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这话真的要听的耳朵起茧子了,我只想知道如何提高呢?领导和专家们都有哪些高招呢?愿闻其详啊。无非还是或委婉或直接地批评老师们只顾自己上课不管学生在下面有没有真正在认真听讲之类的老生常谈。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想把课上得生动,上得有成效,有吸引力,妙趣横生,但是不是每堂课或者每门课都能做到,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时候的尴尬,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忙活自己的,尤其是学生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老师在和手机竞争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注定老师往往会处于下风甚至落败。
任何学习,想学进去,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需要注意力和意志力的配合,那种只想快乐学习的论调很多时候是一种误导,回顾我们自己的学习经历,也可以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学习都是快乐的,很多当时不快乐的学习,也是有收获的,关键是要感兴趣,要有一定量的投入,而现在的课堂,据说就连北大,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老师要想方设法维持住学生的注意力。
昨晚刚好看到北大中文系陈平原老师的一篇文章,中间提到他在北大上课和做讲座除了和之前一样需要认真准备,阅读大量资料,做PPT,还需要考虑之前没有过的情况,是所讲内容插入一些音视频材料,以保证吸引学生。他说之前两三个小时的讲座是不用考虑这些的,但是现在都要考虑,因为听众的注意力维持的比之前要短,不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完全行不通。
短视频的大行其道将把我们以及下一代下下一代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变得更短,长期观看短视频除了导致注意力的涣散,容易转移,还表现在耐心的减少和缺乏,不能等待,点击就要出现,不能有任何等待时间,还有就是会越来越难阅读进去纸质文本,尤其是整本书的纸质书。
之前做读书分享会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自己上学到现在,除了课本,没有读过任何完整的一本纸质书,而且这还不是个例,尤其是这两年更明显,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会把还在阅读纸质书视为罕见现象。我问他不读书怎么获取信息,他说看视频,什么都是通过视频获得的,完全不需要看书。
在短视频时代,我们残余不多的注意力格外宝贵,如何让这些注意力不被干扰或侵蚀,能够保护住。我想我们需要一些自觉意识,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宝贵的,你看那么多资本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就是因为注意力太宝贵了,注意力就是经济,就是金钱,或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流量。
这种情景下,第一我们看什么就格外重要。凡是不是自己主动要看的,尤其是一些推送过来的,一概可以拒绝,加上大数据的作用,那些无脑视频或网页,只要你点开过一次,就会源源不断地想你推送相关联的东西。
第二,注意大数据作用下的信息茧房,有意识地去突破,而不是听之任之,时间长了,最后会发现自己活在一个被精心建构起来的信息茧房之中,你听到的看到的所见所闻全都是你喜闻乐见的东西,那些让你不舒服不痛快甚至难受的东西一概不见了,粉红泡泡已经你包围,要知道我们的大脑也是很会偷懒的,人类的本能本来就容易避难趋易,就不太能够听见和看见不同的立场视角的信息了。
第三,对抗大数据,反向引导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对自己的规训,不做温水里被慢慢煮熟的那只青蛙,意识到大数据的趋同,就要反向引导和训练大数据,时不时看一些对立面的东西,有意识地去点击相反的东西,别被大数据给主宰了。
最后,我还想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逆时代潮流而动,多读纸质书,多亲近优质的纸质文本,尤其是一些有较高思想含量的好书,别让自己被便捷的生活和温柔的环境彻底给化了,要有一些时不时硌人的东西在那里,都是过度丝滑的都是过于圆润的,你会慢慢对坚硬失去感知力,变得只喜欢柔软丝滑了。
朋友们还有那些保护注意力的好方法呢?也可以一起讨论,说来听听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嘛,多听多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就不会胶柱鼓瑟抱残守缺了。
要知道,注意力在哪里,我们自己就在哪里。捍卫和保护注意力,就是捍卫和保护自己的时间,也就是在捍卫和保护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