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不一”,肯定不是什么好词,可仔细想想,谁又不是这样呢?
安慰剂效应、自我催眠、减肥时的自我安慰、拍照加滤镜……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下意识地“骗”自己,甚至乐在其中。
比如吃素。
和尚吃素,清心寡欲,可为啥佛祖的塑像一个个都是大肚便便、满面红光?
难道素食者胃口都特别大,像牛一样,吃得多,才撑得住?
我发现自己好像也这样。
去饭店吃饭,总觉得吃不饱;聚会喜宴结束后,回家还得再补一顿。
素菜虽然清淡,但“素香素香”的东西,一喜欢,我就吃过界了。平时也是,饭越破,吃得越多。
也许,身体里真的住着一种机制,它觉得你饿了,你就得吃;它觉得你都吃素了,肯定常常挨饿,朝不“饱”夕,所以一有机会,就加倍吃。
日子就这么,身不由己了,欲望和自制力总是在拉扯,跟《红楼梦》里似的,都云作者“吃”,谁解其中味?
挺有意思的。
自以为能掌控生活的我们,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被身体、习惯甚至潜意识牵着走。
心口不一,或许不是虚伪,而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们一边告诉自己“少吃点”,一边忍不住“再吃点”;一边追求简单纯粹,一边又被欲望裹挟。
这种矛盾,大概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DNA里的双螺旋,反反复复,纠纠缠缠,结果又平平安安,正正确确。
这样,每个人的生活,就好像每个人的战斗,单机游戏那样,激烈艰难是自己的,辗转纠结也是自己的。
心口不一的你,看起来,还是那么言行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