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3-09  00:05

152 2 1446

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导读”第六章 孩子与死亡 3.

3.以“长生不老”为小结


      河合隼雄先生将该章的第三节的标题起作,死亡的意义。用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分别引用到山中康裕的《少年期的心灵》(心理类)、小川未明的《金环》(日本童话)和德国作家里希特的《那时候的弗雷德里希》(小说),这三种是我们目前见不到的读物。至于说死亡究竟是何意义?日本人如何对待死亡的观念,我不了解。西方人的死亡观我在上一篇也略有介绍。但死亡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复杂庞芜的。有说投胎转世的,有说阴阳相隔的,有说在天有灵的,凡此种种,实乃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之故也。

      那么,中国文化中对待死亡还有一种态度,叫长生不老,似乎是直接把死亡这个环节跨过去了。虽说修仙成道、炼丹飞升,在今天看起来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在现代人追求长寿、求医问药、忌谈死亡的观念背后却有着向往“长生不老”的影子。那么长生不老真和死亡没有关系吗?

      很有趣的是,在《太平广记》里有则故事,说到了“长生不老”和死亡的关系。先把这则故事的大部分录在下面:

      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知弟子心怀未尽,乃试之曰:“丹虽成,然先宜与犬试之。若犬飞,然后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与犬食,犬即死。伯阳谓诸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既今成而犬食之死,恐是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顾视相谓曰:“作丹以求长生,服之即死,当奈此何?”独一弟子曰:“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意也?”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谓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者,今服之即死,焉用此为?不服此药,自可更得数十岁在世间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二弟子,乃始懊恨。

       故事也不复杂,魏伯阳炼神丹成,知道弟子们“心怀未尽”。于是,在狗身上做试验。结果狗吃了就死了。魏伯阳就说,“恐是未合神明之意”,“吾违背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结果如旧,还是死了。三个弟子傻了眼,本来是“求长生”,吃了神丹就死,这可怎么办?其中一个弟子说,老师不是一般人,吃了神丹就死,不会没有意义(在其中)的。于是也跟着吃了神丹,也死了。剩下的两个弟子,还是原来的想法,与其吃为了长生的神丹,马上就死,不如在世间还能活个几十年,“遂不服”,就给死了的老师和弟子去买棺材了。结果前脚走,魏伯阳就活过来了,给死了的弟子和狗又吃了神丹,结果都活了过来,“遂皆仙去”。

      这里面的关键之处,一是“心怀未尽”,即信心是否十足。神丹和信心缺一不可;二是魏伯阳说,“死之与生”,就是把死交付给生。这就是魏伯阳要向弟子们传递的“意”。有信心“死之与生”,那么神丹才会起作用。而吃了即死,就是为了完成“死之与生”,然后才有服丹复活、不死长生的结果。这个过程与圣经记载的耶稣死而复活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最终,流传下来的活法还是剩下的两个弟子的做法,比较注重现实可以活多久。这样的活几十年,最终还是不免会留下“懊恨”。如果再谈心怀尽信、死之与生,类似死亡在生命中的意义的话,也只能在古籍中惊鸿一瞥了。

     (补:关于死亡在梦中的预兆,这个话题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鉴于目前在科学研究上的局限,就不多谈了。这个话题不好谈。如果谈不好,还不如不谈。君以为然否?)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吴勤   2025-03-14 07:02:04

    心无生死,即死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