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3-11  23:09

189 3 690

杂谭(三十五)

         最近读了《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涂丰恩著),三万多字,就把读者带到明清社会里的几位中医和病人交往的生活中。从一个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视角,打开了读者的眼界,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本书至少引起我的三个兴趣点。一是了解到中医是高度个性化的一种社会职业。引起的思考是,现在的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社会境遇?二是中医的社会地位。引我想到明清笑话中,对庸医的讥讽。再次翻看《笑林广记》,再读那些笑话,便有了一种更深入的体会。三是,想读医案医话的书了。我记起曾读傅青主的医案。其中记载,妇人难产,诊为儿抓母心。在妇人心的位置,扎了一针,顺利生下孩子。孩子的手上还留有针眼。当时,我的理解是,妇人可能太紧张,找个理由扎一针,注意力一转移,放松下来,就生出来了。孩子手上有针眼纯属杜撰。这个理解不一定对啊。所以,今后会在此类书方面留意,争取遇到就能翻一翻。

      我把这类书就称作“药引子”书,即读过之后,引起某种兴趣,被它唤起的想继续读的某种书。一般这类书,都可称作“大家小书”。

       河合隼雄先生的《孩子的宇宙》,也是一部这样的书,全书引用文学名著和一些心理学相关书籍达数十种。我根据这条线索,读了《天使雕像》、《两个小洛特》、《秘密花园》、《汤姆的午夜花园》、《毛毛》、《纳尼亚传奇》等一系列的儿童文学名著,它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感觉这些书的作者都非常懂得心理意象发展的规律,为意象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令我欣喜万分。

      这类“药引子”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的书虽然薄亦著名,但论题过于专一,就达不到“药引子”的效果。我深受读“药引子”书的益处,以后一旦遇到,一定会及时分享给朋友们的。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鲍红艳   2025-03-13 11:52:08

    《毛毛》也是本好童话。10几年前读过。印象深的是在故事中明白生命之花的过程,时间,空虚,异化。感谢作者推荐好书。

  • 杨楣真   2025-03-12 07:47:54

    嗯,看您的文章,就是我的“药引子”……

  • 丽瑞   2025-03-11 23:23:48

    买书也是“药引子”式的[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