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宙

2025-03-25  23:30

15 0 2523

《道德经》:“大辩若讷”,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戒掉了“反驳欲”

全文 2519 字


阅读大约需 7 分钟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



不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习惯性否定,面对你的提议或者观点,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不是这样的”“我是这样想的”或者直接说“你错了”。



这样的谈话方式,从一开始就把真诚的沟通,变成了大型辩论会现场,让参与者倍感不适,甚至可能会伤害人际关系。



作家李小墨曾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一个习惯性反驳的人,不仅固执己见,还暴露了他们愚昧的一面。



《道德经》有言:为而不争,大辩若讷。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戒掉了反驳欲,他们更习惯用行动去实现目标,而不是在嘴上争论输赢。



01 那些“句句反驳的人”输掉了什么?


网友@小Q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他和同事共同参与一个项目,每次在开项目讨论会的时候,同事都会强行插话,对项目的细节各种质疑。


然而当大家让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本来可以按期进行的项目,就因为内部的拉扯,被一再拖延,耽搁了最佳时机。


其实,生活中不乏这类“杠精”,他们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争论,而是为了“赢”而辩驳。


这正是心理学上描述的“反驳型人格”。


这种人格下,不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本能地反对,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而反驳欲的本质,是自我防御。


习惯反驳别人的人,其内心相当脆弱,他们通过反驳,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获得一时的掌控感,或者通过反驳,炫耀自己的知识。


道德经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当人沉迷于标榜功绩或恃才傲物时,反而会失去成就自我的机会。


地质学家李四光留学海外期间,受邀参加师兄的婚礼,现场还邀请了许多青年才俊。


席间,有个富家公子哥分享自己的经历,说自己曾经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


满身学究气的李四光当即指出错误,两人争辩到面红耳赤。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李四光现场请教一位老教授,然而教授并未当场判断对错,而是用烟斗敲了李四光的头,说到:“你学问还浅着呢!”随即离席而去。


李四光百思不得其解,次日查阅数据,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便再次找到老教授询问缘由。


老教授解释到:“学问深浅不在于答案对错,而在于不同场合要懂得拿捏分寸,婚礼本应喜悦欢乐,你却将其变成了辩论赛场。”


李四光恍然大悟。


每次沟通中都想“赢”的人,看似捍卫了自己的“正确性”,实则输掉了宝贵的成长机会,以及作为人的温度和智慧,是对多元思维的否定。


正如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说:“一个人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依然能够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


放下反驳欲,学会聆听,美好的事情才会接踵而至。


02 学会闭嘴,是最高级的智慧


古语有云,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适当的沉默,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说无意义的话,是一种修养;


与人相处,让他人舒服,看透不说透,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廉颇与蔺相如传》中,讲述了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根本不把文官看在眼里,认为文官对国家没起到什么作用。



但让廉颇恼火的是,赵惠文王给文官蔺相如封的官,竟然比自己还大。



于是他处处刁难蔺相如,然而每每此时,蔺相如都保持沉默,或者能躲就躲。



蔺相如身边的朋友十分不解:“你也不是胆小怕事的人,为何屡次躲避?”


蔺相如说:“我们都是赵国的股肱之臣,一个文官一个武官,如果我们俩不和,不就恰好给了敌国可乘之机吗?”


廉颇得知后,被蔺相如的格局和气度深深折服,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肤浅和愚蠢,于是脱去上衣,负荆请罪。


与人相处,争一时口舌之快,很解气,但也会因此给自己的人生设下障碍。


面对矛盾与冲突,善于闭嘴的人,能屈能伸,能顾全大局,终将成就事业,成就自己。


正如《道德经》所言:大辩若讷。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善于辩论的人,根本不屑于与话不投机之人辩论,如若双方都有雄辩之才,也无需过多言语交锋,一个眼神就能通晓彼此深意。


学会闭嘴,是成年人最高级的修养和智慧。


文学大家季羡林先生,一生谦逊,却常被人看做胆小怕事,但实际上,他自有风骨,只是从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有一次,他在友人臧克家家中做客,其间好心安抚一个摔倒的小女孩,却被女孩儿的母亲误解和斥责。


面对无端指责,季羡林并未与之争论,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大家都在看着,我无需解释”。


战略性沉默,巧妙地闭嘴,无疑是化解矛盾和尴尬的最好方式。


季老先生的做法,正印了老子那句:“浊以静之徐清”,真相无需辩解,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与其费尽口舌,自证清白,不如保持沉默,修自己的心。


03修一颗“不辩之心”,万物自有回应


《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恰是少言慎行。


语言如同无形利剑,用好了,就是“如沐春风”,否则就成了“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生的很多事情,没有唯一答案,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不是给自己添堵,就是让他人痛苦。


放下反驳欲,不是软弱逃避,而是于迂回中,不露痕迹地达成目标,用实际行动,打破流言蜚语。


2008年,美术评论家陈丹青发文批评黄永玉的画作,“停留在民国趣味”“像老茶馆中的月份牌”,黄永玉却并未直接撰文回击。


而是闭门三月,创作了“山鬼”水墨小品画作,并为画作题词:“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豁达乐观跃然纸上,16字胜却千言。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修一颗安静之心,才能在他人恶评面前,保持笃定和淡然。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大音希声”。


在愤怒时学会闭嘴,保持克制,矛盾自然能够化解;


在不懂时学会倾听,虚怀若谷,智慧方能升华为真知;


在得意时学会低调,藏锋守拙,福报终将不期而至。


当我们心中升腾起反驳欲时,先留3秒时间进行自我反观。


反思自己的“反驳欲”究竟是“情绪对抗”还是“事实辩解”,前者在你察觉的瞬间,便能消解,如若为后者,也要学会分清场合,委婉表达。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的高手,早就把胜负欲调整了“静音模式”,恰如台风眼中心的极致平静,才是能量积聚爆发之处。


04 写在最后


人这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难免会陷入与他人的言语交锋对立中,


但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大辩若讷”,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戒掉了“反驳欲”,不为无意义的事情浪费口舌,只专注修炼内心。


因为,在言语上争一时之胜,不过是获得了暂时的情绪满足,唯有“不争”,才能达到“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愿我们都能在守静中,收获丰盛人生。


END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