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在城里长大,而且伴随着那个对文化进行革命的时代结束,生活也不是那么艰苦,所以,我对农村生活非常陌生,什么都没有见过。上小学前的一年冬天,奶奶带我去过汾阳老舅舅家一趟,才算见过地道的农村生活。我看到田埂上摆放的裹着泥土的玉米杆子根,短把圆球状,喜欢得不得了。一手一只挥起来,仿佛轮着双锤。走的时候,哭喊着非要带走。也因着没有可能带走,让我惦记了许久——我的这对宝贝兵器。
对榆钱饭,亦是如此。初中语文课本上,有刘绍棠的《榆钱饭》。我学过之后,常常琢磨这榆钱饭是啥好吃的呢?怎么才能吃上一顿呢?那“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不禁想得我常暗自咽着口水。
可是,别说榆钱饭,就连榆钱长啥样都没有见过。直到2018年春天,有一次我送参加老年团契活动的几位叔叔阿姨回家。最后留在车上的两位阿姨住的相近,当快到她们家时,一位阿姨跟我说,晨瑞,你能不能在前面的路边停下,我们捋一点儿榆钱。榆钱!这个东西竟然在美国见到了。路边是坡沟,一棵尺把粗的榆树长在沟底,高出的枝叶正巧伸在路边。我帮助她们捋,她们已经备好塑料袋。捋了好几袋,她们也给了我一袋。回家之后,妻子很高兴,她小时候长在农村,不仅吃过还会做榆钱饭。这样我生平吃到了第一顿榆钱饭。
做法很简单,其实就是我们老家的苦累(参见,百度的介绍,亦叫不烂子)做法。豆角、土豆、野菜等都可做苦累,就是把这些菜,切成段或擦成小片片,然后裹上玉米面或白面,开水上屉蒸熟。调上蒜沫、醋,滴一点儿香油,一拌就可以吃了。还可以炒一下,更是香气四溢、清淡可口。榆钱苦累,成了我们春季必吃几回的固定食谱。后来,我们在格兰德河边、沃伦溪畔都发现了榆树,这里成了我们每年春天去捋榆钱的地方。前几天,和妻子视频时,她就在炒榆钱苦累。每次她做这种饭时,都特别开心。虽然今年是吃不上她做的榆钱苦累了,但能看见她做榆钱苦累时的笑魇,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