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儿子班上的语文老师在群里分享了孩子们写的物候诗。我快速找到儿子的并阅读起来:
初春
小草刚刚苏醒,雏燕羽翼渐丰,它们努力地扇动翅膀跟随着母燕向北归去
墙外几株桃花
被春雨打落了一地
盛夏将至
万物早已迫不及待
肆意地生长
就连繁花也不禁大朵大朵地绽放
爽朗的风吹来了秋天
吹走了停滞的云
吹来了万里晴空
绿叶开始变黄
果实一颗颗地从叶间昌出来
寒冬来临
大雪压了枯草
压倒了朽木
却压不倒傲骨的腊梅
看那一支支
一片片红的似火,白的若雪
迎着寒风吃立在飞雪中
咋一看,还写得蛮好的。四季的特点被准确地捕捉到,并生动的语句描绘出来。后来,又看了其他孩子的诗歌。有的会套进某种诗歌的模式里书写,如下文:


这位同学用了“盼望着,盼望着;仰望着,仰望着;怀念着,怀念着;感慨着,感慨着”固定的结构引出来四季不同的特点,描述简洁但写得有新意。
还有一位同学引用古诗风格,改写四季内容,并且融入对四季的情感的体验,显得有一些阅历,又有一定的深度。如:古道溪边,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皆凄异。厚墙存食御寒冬,何不忆松柏?


有了对比后,我觉察到自己有一些分别心出现:感受到儿子的诗歌缺乏对事物的感受,不够好。当我有这个分别心后,马上停了下来。每个孩子的经历和特点不一样,我不能这样去要求孩子要他做得怎么样,而应该去认可孩子现在已做的好的方面。人的成长是需要被看见我所做的,我再在我都能做到的去精益求精。当我对孩子的作品有要求,希望他写得怎么样时,孩子很容易就能觉察出我对他有要求的心,他要么会自我否定、自卑,要么会反抗我的要求,成为一个逆反者。
作为教师的Anna老师看了我的文章给我回复到:如果我是你儿子的同班同学,我写的都没有你儿子及其他同学好。看到Anna老师能如此看到孩子们的好,我心里一阵感动。我也要向Anna老师学习,去看见孩子、肯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