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想到读这本书?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应该是某一天在群里看到一位老师的分享后,通过微信读书尝试阅读一点后决定读完的。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按照计划,我可能会选择一本偏重逻辑学的书,算是承接之前的《简单逻辑学》吧。
2.整本书的框架是什么呢?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现在我的阅读进度是第一部分的一半,微信读书的进度条显示为12%。
3.我对以这本书为对象开始的《随想随记》是如何设想的呢?根据现有的阅读经验和感受,我觉得相较于《简单逻辑学》而言,有关这本书的《随想随记》会更零碎,内容梳理将会被淡化许多,更可能是,我将书中的某一句话摘录出来,写上长长的自我感受和联想。插播一个话题就是,在阅读《简单逻辑学》时,我会极力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因而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仿佛惯性一般,我也会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句话,只因为“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怪怪的”。是的,“怪怪的”也许非常不专业,但它的出现,会让我意识到“也许我没有理解”,从而反复阅读或者点开网友想法来看看。只能说,很少有借助网友想法明白文章内容的,因为大多数也是感慨类,甚至有些会跟帖“讨论”。我觉得这也算是我自己阅读方法有待改进的证明之一。但随着对这本书的更多阅读,我开始放弃对个别句子表达的执着探索,而是选择性忽略,因为这是本译本,即便译者水平高超,想要凭借译本完全理解原著是很难的,而读了原著,我的那些所谓的“怪怪的”也很难说就可以被解决。截至目前,收获远多于困惑,而这些收获中一大部分是没有阅读前,我可能绕几百个圈子才表达清楚的内容,被作者三两句话简单明了的表达了出来。也是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我所不理解的内容或许根本没必要讨论,可能是阅读当时的我想差了,脑子没有转过来,也可能随着之后继续阅读,我的想法会有改变。
4.这本书的序是李松蔚写的,我对这位心理咨询师的印象主要来源于两个处,一是我曾在B站上看过他分析“拖延”心态的视频,从中知道了一本名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书,二是在小宇宙上听过一条以“讨好型人格“为主题的、他做嘉宾的播客。期间,李松蔚曾提到给他人出版的书做序的细节。时间有点久,我不确定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好像是李说自己对于找上门作序的邀请比较难拒绝。这个序言里,一个主题是:“没有奇迹”,不要逃避痛苦,只有接纳痛苦才是最后的出路,心理学也不能帮你逃避它的存在。
我很想接着就自己的感受侃侃而谈,但我必须提醒自己停在这里,尽管这篇《序》我已经读了三遍,可我还是觉得我需要再多读几次才能摸到我内心中对这篇序言的不喜源于何处,也许这种不喜的感觉是不合理的,但我需要知道它产生的源头。那就这样突然地结束吧,毕竟,我也没想到会停在这里,但我饿啦,哈哈哈哈哈,吃饱饭后还有事情需要处理,今日阅读时间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