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整个北中国的人不是正在被狂风蹂躏,就是忐忑不安的等待着狂风的蹂躏,或是有点幸灾乐祸的看着那些在风中凌乱的人们。
从漠北席卷而来的狂风,正在北方大地上演着摧城拔寨的戏码。狂风途经张家口时,高楼外墙的窗户被成片扯落,黑洞洞的窗口如狰狞伤口,在楼体上凿出斑驳疮痍,竟与新闻里乌克兰那些被战火洗礼的残垣断壁有了几分相似。呼和浩特街头四吨重的配电箱竟被掀翻,扯断的电线在风中甩出幽蓝火花;北京三元桥的巨型广告桁架拦腰折断,金属骨架扭曲成超现实的雕塑。十二级阵风扫过的城镇,行道树像被巨人踩过的火柴棍横七竖八趴在地上,共享单车在空中划出抛物线扎进绿化带——整个北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立体式的风灾洗礼。
今日上午原本还是春风拂面的惬意时光,未料到正午刚过,天气就突然翻了脸。5、6 级的大风铺天盖地的呼啸而来,行人在街头踉跄趔趄,仿佛醉汉般难以站稳。店铺前的遮阳棚被吹得噼啪作响,金属支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望着窗外风中挣扎的新绿与飞散的花瓣,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投身户外广告时的风中岁月。
那是 1995 年的春天,我是乌鲁木齐市广告公司主管户外广告的经理。当时我们号称拥有一万平方米的户外广告牌,拥有着乌鲁木齐市区内最大、最多、最佳的户外广告发布面积,这些广告牌有的高耸在楼顶上,有的悬挂在商场楼体得主墙面上,有的坐落在商场大门的雨棚上,有的矗立在街心花园的转角处和进出乌鲁木齐中心市区的主干道边上,最叫我公司自豪的广告牌有这么几处 ,一是乌鲁木齐最大商场的贸易中心、大十字商场、友好商场、红山商场的楼面广告群,再就是当时乌鲁木齐唯一的火车站主体建筑楼顶广告牌,以及火车站广场的对面的上千平方米的路边广告牌。
这巨大数量的广告发布面积为我们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就说这刮大风吧,只要每次遇到了这样的大风 ,整个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呆在室内欣赏着风的肆虐,我则要顶风冒雨在全市一个一个广告牌的巡查 ,查看我们的广告牌是否安好。如果大风掀起了那块广告牌的一角,我就得立即组织人员先拉出警示区域,再进行紧急抢修。最叫人难忘一次事故 ,就是悬挂在乌鲁木齐最繁华的大十字处的大十字商场的楼面广告牌的掉落。
那也是一个狂风呼啸的日子。当时的广告画面多是人工绘制,广告画面常用的介质是铁皮。这种材料即沉重还不安全,要先焊好金属框架,再将铁皮固定上去。要絵制广告画面就得搭架子,人得站在搭的高架上进行手绘广告画面。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红山商场雨棚上绘制广告牌的种种惊险和刺激。红山商场在当时是乌鲁木齐最大商场,我公司在商场楼体的雨棚上面架设了十多块广告牌,广告牌以角钢槽钢搭架并固定在楼面上,广告牌面覆盖的是铁皮,广告牌高度六米,雨棚距地面5米。
就是在红山商场楼面绘制广告牌开启了我广告人的身份。那是我还在学校教书,暑假期间我和美术老师陈心如大哥接手了红山商场的广告牌的绘制工作。这里绘制广告牌,先将两三个两米多高的人字梯等距矗立在雨棚上,将加五板(一种五厘米厚的木板)担在人字梯上,再在这加五板打造的平台上按照上面的方法再搭上一层平台,人就站在这摇摇晃晃的两层平台上按照广告小样将广告内容用排刷沾着各色油漆画到广告牌上去。
我公司竖立在楼顶的广告牌,其广告牌面则多用用塑料扣板做介质,扣板厚度3厘米左右,宽25厘米,长度任意定制。塑料扣板可以随意装卸,一块块扣起来就成一个整体。先在地面上将广告画面绘制好,再拼接到楼顶的广告牌的架子上。
大十字是楼面广告牌,若按照现在的广告制作方式,这种广告的制作最为简单,先在楼面卯个金属框架,再将电脑绘制的广告布挂在框架上,即简单又安全。30年前还没有广告布这种广告介质,若在一个与距地面七八米且高耸的楼面上制做一块上百平方的广告,那时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楼体表面悬挂铁皮广告牌,这即不安全且成本还高 ,关键是广告画面的人工绘制无从进行。为了完成这个广告 ,经过多方的搜寻,一种新材料板进入我的视线,这是一种类似于玻璃钢的且偏软材料,材料即薄又轻,韧性也强。一块薄板的面积是1·2X2•4米。我们先将广告画面绘制到这种材料的表面 然后用铆钉将这些新材料板一块块固定在楼面上,广告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这个广告牌高悬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方炫耀着,得到了广告主的不断赞赏,为我们公司带来了极好的口碑。为此我还打算把这种材料广泛用于广告牌的建造。没曾想到这种新材料在低温下会变得酥软,这个广告牌经历了一个冬季后,在30年前的这样的一场大风之夜,这些新材料板被风一块块卷落。幸好是在半夜,幸好那时私家车还不多,一夜之间,百平米的广告牌几乎被“卸了妆”,最终只砸到了一辆桑塔纳,由于材料轻,砸的桑塔纳车身仅有几处划伤,算是有惊无险。
今天也是狂风大作,我则安逸地站在窗前,看着院中的小草和景观树在风中挣扎着,偶尔有一两个路人匆匆而行,在狂风中艰难地挪动脚步,恍若三十年前那个在风中奔走的自己,思绪在时光的褶皱里轻轻的按着倒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