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珠

2025-04-21  18:36

12 0 2049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随想随记3

上一篇与这本书有关的《随想随记》是11日完成的。在这近十天内,通过听书的方式终于在今天将整本书剩下的内容听完了。因为不习惯听书,有时一个章节会反复播放,直至理清楚了该章节的内容大概以及是如何与之前的内容挂钩。之前,我总是通过每天阅读一小部分,后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当作当天的日课内容,但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展开又或者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作者本人的心理治疗经历和自己接待的咨询者的经历穿插在一起,因此,每次只是读了部分内容,尽管有感想可以记录,但不太能与之前的内容串联起来,也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会不会越读越混乱。于是,11日的那个周五,决定在那个周末一口气读完剩下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只读了全书的3/4。当新的一周开始时,没有大把时间可以集中起来沉浸式读完并且尝试梳理。同时,也为了缩短使用屏幕的时间,开始尝试用听的方式“读”完之后的内容,甚至误以为这也是一种节约时间的方式,因为不需要有专门的时间用来完成这件事,只需要在拖地等做家务时间打开微信读书就好。但就像我提到过的那些样,剩下的1/4比想象中进展得慢很多,之前一口气速读的内容也不是那么清晰了。但好在最开始想要一口气读完的目的就是帮助自己里清楚整本书的大概轮廓,本就做好了再读的打算,所以,虽然有些心急想要赶快读完,但也知道读完了又如何呢,还不是要再读?


这就是近期《随想随记》中断的原因,而我实际上也因为这些中断有了喘口气的轻松感。如果连续写随想随记的话,如果当天有其他来源自生活的所思所想,就无法被记录下来。因为心生遗憾,在阅读书中内容时也就无法心平气和的沉下去看,完任务的被动感开始累积。“你看,就是因为不能中断,所以,我不能写想写的,还得再写之前花费时间来读点内容,甚至如果读的内容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感受,要不是继续读要不就是随便写写内容梳理用以应付打卡”。


好了,让我们在说会这本书本身,毕竟这次的标题可是随想随记,而不是零散记录。在再读书中内容之前,我想粗浅地聊一下我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


首先,我在生活中,总是可以充当不同类型的人的倾听者,甚至有些朋友会拿一些比较严肃的问题来向我倾诉并且要听听我的答案。尽管我反复强调,我个人经验有限、认知不足,可能纯粹东拉西扯,但他们还是愿意听我说点什么。因此,每次张口评价他人他事与我而言越发有压力,越来越不敢张口也越来越少张口,但我不可能完全拒绝,因而揣测对方想法、要不要说、该怎么说以及说到那种程度等问题随之而来。所以,我开始不介意在新认识的人面前有个高冷的人设。在这本书中,作者明确提到“治疗师无时无刻不在为来访者冒险,在瞬息间为来访者们做出判断,判断冒这些风险所带来的益处是否会大过弊处”。这让我之前每每倾听后所产生的疲惫感和想要将自己关起来静静的“古怪行为”有了证明。因为总会有一些人想要凑上来问问“你怎么想”,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心,但我会拒绝,因为这与我而言真的很累。而当我拒绝他们之后,收获的就是高冷人设甚至有些提出回馈条件的人遭到拒绝后会用“不好相处”或者更甚的语言来给我盖章。我不介意也不怕被盖章,但时间久了也会怀疑,那些带着善意来的人我真的不能听听么?本来我也是知道拒绝的,就没有随便答应,更何况,只是倾听者有不是讲述者不该是对方为自己的经历或者困惑感到疲惫么,我都不是亲历者又怎么能这么累呢?而这本书给了我的疲惫一个合理的答案,因为我的倾听之所以受他们的欢迎是因为我在做的本就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表面听话,而是在帮助对方,听只是其中一个最为表层的表现,在它之后,更多地是看不见的工作量。当然,如果我的心智水平能在有所提升,我的疲惫感也会相对减轻一些,但倾听本身即便是受过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也会觉得累。由此,也该知道,好的心理治疗师收费高也是合理的,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随便说说话,钱就到手了”。每个人说话都是要负责任的,所以,真的说话的人是不敢随便讲话的,而讲出来的话已经是工作的成品了,背后的付出是看不见的。


其次,因为我总给他人充当“心理疗愈师”的角色,其实,我比身边一些人要更想法更细腻些,而我能给他们答疑解惑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当我产生困惑时我很难从他们那里收获到“疗愈”。就好像作者那样,咨询者的经历想法等会让心理咨询师产生思考,但心理咨询师自身如果是有倾诉需求,还是去找同行或者至少是类似于同行的人,并不会从咨询者中抓一些人出来为自己进行“疗愈”。医生生病了,得去医院看医生,找朋友看也得是具备该方面能力的,而不是找患者。他们可以给我带来“疗愈”,但老实说是我注意到了并且收获了,并不是对方引导的结果,而我走入思想和情感困境时,需要的是可以引导。这本书让我心生喜欢的第二点就是,书中内容有些正好回答了我自己内心中的一些困惑,并且这种对照并不需要我再思考提炼,而是答案直接输出,读到立马题就解了。


以上两点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两个原因,随着再读的展开,我想我还能有更多地收获,或许也会有更多的理由说明自己对它的喜欢。遇见这本书的时候,自己也有能力读懂它,这种感觉真棒!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