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珠

2025-04-26  09:10

15 0 2331

《奇特的一生》随想随记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柳比歇夫,最初知道他是因为网上有不少“记录时间/时间追踪”的帖子会提到这位学者,以他作为成功管理时间的代表性人物说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而《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被称之为“少有的不需要读原文,看看方法总结就可以的书”。甚至,微信读书的点评上,也有不少类似的评论,“我用了90分钟读完了这本书”、“如果你是来学习怎么用时间分类法的,那就不用费心思在这本书里寻找了,你只需要……”


我可能有点“不听劝”的死脑筋在身上,越是被提醒“没必要读”,越是想看看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最好,我能品出些不一样的点来,说明那些说不必要的人根本没读懂……于是,带着并不单纯的心思,我开始听书。因为书中有不少苏联学者的名字以及柳比歇夫书信等内容,只是听一遍,并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听完整本书后,我又老老实实地看了一遍。当然,虽然书中的一些内容导致听起来不是那个方便,但毕竟完整地听过一遍,再看也轻松不少,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停下来好好捋捋。


我的读完整评价是,我觉得这本小书值得一读,尽管它读起来不是那么地顺当,也不是一个教会人做时间管理的技术教学类书籍。这本书更多地是在向读者传达一种对待时间的态度--将时间为我所用,“不把时间当成工具,而是把时间当成创造的条件”。


为什么说这本书读起来不是很顺当呢?因为它的不是传统的时间线展开的传记,也不是技术教学类一步一步清晰明确地说出为什么和怎么做,它是在回忆和介绍这位名叫柳比歇夫的苏联学者。而回忆的角度也并不是具体的事件或成就的达成,而是介绍他与时间的关系。而这这一角度的抽象性,无疑也增加了阅读难度,尤其是抱着学习时间管理技巧来读的朋友而言,可能会更觉得抽象。此外,因为书中出现的苏联学者都是全名出现,且时不时会有连续三四行全是罗列人名,所以,阅读过程中,会有些烦躁,越是想要认真读,越是会想考弄清楚这个名字是不是印象里前一章节出现的,越是这样想,越难以保持平和的阅读心态、不被这些长串的名字搞懵。此外,这是本译著,一定是无法与原文的流畅度相媲美的,以及,如果是本纸质书,可能读者而言,阅读起来也会更方法编些。但追关键地还是,这本书在网上的刻板印象与实际内容偏差不小所导致的阅读“困难”。


那我为什么推荐读呢?一是,这本书篇幅不长,如果愿意静下心来读,是可以有些收获的。而这些收获也就是我推荐阅读的原因所在。


我自己有在断断续续地尝试过记录时间,但往往是兴头起了,认真记上一天,之后,因为过于痛苦和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放弃。网上能看到不少记录起床后,一天时间花费的帖子,当然,大多数是考研考公的学生或者是自由职业者。有些不是整天记录,只记录下班后的几个小时。但我习惯认真做事,甚至不知道到底是认真还是不知道抓大放小或是过于较真了。总之,我的记录,覆盖了起床后到睡觉前的所有时间,上班路上用时、备菜做饭洗碗等生活琐事、不同类型工作的机时……起初,我是按照时间线写的,会不由自主地强迫自己把上一件事的结束时间和下一件事开始的时间的误差控制在一两分钟内,毕竟,事无巨细嘛。可这真的太痛苦了,虽然我本就习惯随身携带一个随时可以掏出来写写画画的小本子,但真的直面自己清醒时间的时间消耗是非常打击人的,我会质问自己怎么不能更专心些或者为放纵自我而陷入自责觉得可能就只能这样了,过往没做好现在被动,现在又不够勤奋,一步慢不不慢,不仅慢还无力改变……这时候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话,完全没有力量说服我专注当下,我依旧会陷在忏悔中,因为忏悔看似痛苦,但我无需改变、担心未来甚至为自己有所行动但结果不理想而负责。之后,我尝试只记录时间短,例如,吃饭兼看剧,1小时13分钟。我以为这样会好坚持些,但依然不是,当夜深人静开始复盘计算一整天的时间去向时,还是会被打击到,原来正经做事的时间只有XX呀,可花费在做饭等生活琐事、娱乐休闲的时间远超正经做事的时间。书中,于柳比歇夫而言,休闲也包括了看报纸、看文学作品、回复书信等,所以,柳比歇夫说自己能比较高效工作7-8小时就很满意了,但这在这之外,还有读书看报等这些与我而言也是正经事的事,这么一想,好像自己更是时间的荒废者了,更无法原谅自己……


然而这种难以直面时间记录所带来的恐怖的心情,被作者预料到了,所以,其实书中作者只是展示了柳比歇夫的部分时间记录及数据小结,取代给读者讲解具体是如何的复制这一纪录方法的是作者对时间记录的原因的探讨--柳比歇夫与时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或者说,作者借助柳比歇夫这个典型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时间管理心态是:不要以自己的力量去衡量任务,而是以任务去衡量自己。时间记录使得我们准确把握自己做一件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从而帮助我们从而帮助我们尽可能按时完成计划;因为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时间记录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而非对他人,因此,敢于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事务也能更珍惜一些人。时间记录本身是一条自我认知之路。我们记录时间,不是为了评判和审视过去的自己,而是“简单地回顾过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下“。而如果,选择默认了现实,也就意味着不再相信未来,当自己慢了,人生也就快了。


也许你会觉得,这和”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么?非得把一句简单的话说长了,才能理解么?怎么看到别人认可了“直面时间被消耗会令人恐惧”之后,就觉得一切都可以抹去从头再来,之后,就能好好做时间记录、珍惜时间了么?那也许是我没有表达好,这本书中还有围绕着柳比歇夫时间观的其他行事原则的介绍,读起来也会有些收获。可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在告诉我们,时间记录仅仅是为了度过很好的一生。也是因此,作者并没有如想象一般给出具体如何做时间记录,只是反复提醒读者们,驾驭时间而不是被时间驾驭。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