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郎

2025-04-27  01:58

28 1 1020

思想无法穿透人际关系

人们常说,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两口子吵架,吵来吵去没有结果,因为两人都在讲道理,都认为自己占理,谁也不让谁。而真正引起双方矛盾的问题,却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家里是这样,社会人际交往其实也是这样。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而不是你认为的。但是我们经常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于别人身上,带着先入为主的眼镜去看别人,与别人打交道,于是常常出现误会。


因而,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到“恕”的层次,就很不容易。自己不想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同样地,对于别人加于自己的误解、偏见,也有宽容的理解、包涵,这做起来其实挺难的。


我们形容一个人有涵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的格局那么大,能装得下那么多委曲、攻击、不满,这能撑船的格局,本身就是被撑大的。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退步。真正的宽容须有对善恶的洞见,建立于良善的品性之上。良善的品性或许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来巩固加强,但并非能够通过知识、思想的累积而达到。致良知,主要指的是生活的历练、内心的独行,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觉察人心与自我,觉察万物百态。


孩子们在象牙塔中学到知识、技能,为今后生活掌握一门本领,也在这个年龄形成了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事的能力一旦掌握了,就是实实在在的,谁也夺不走的。而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却不能由书本中照搬,由师长父母教诲,需要自己在走上社会后亲身体悟、觉察。哪个人不是在社会的大舞台、大熔炉中历经锻炼、磨砺,才一星半点地领悟到怎么做人的么。


有种现象值得思考。从前班里学习不怎么好的孩子,最后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他学习不好,但情商高,抗击打能力强。他也会受挫,甚至遇到更多打击与跌撞,但他从小就适应了这种批判与打击,因而长大了面对这些挫折,反而皮糙肉厚,不像那些优秀但敏感的孩子那样容易受伤。他最后的成就与他屡败屡战的韧性与复原力相关,他在人际交往中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评判,而是学会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内在的力量。当然这种例子并非普遍,大多数学习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要吃更多生活的苦。


我们还看到一些抑郁症患者,最终能够走出来,不是靠说服教育、思想灌输,而是靠情绪的转化,心态的改变,以及人际交往的改善,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外人的陪伴,简单的对话,无言的倾听,都是一种形式。当内心在自然中释放,淡化时间感,以及时间所制造的一切,包括旧有的思想、思维方式,那些偏执的理性围困就被打破了。于是,焦虑就无从依附,内心的压制也摆脱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老白   2025-05-21 09:13:55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自省自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