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篇家庭教育的文章,谈关心和帮助孩子,有所启发。
第一篇讲,关心孩子之前,试着做到如下三条。
一要情绪稳定,无论快乐还是愤怒,先平复自己的心情,防止自己的情绪过度宣泄给孩子。
二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先自问:我的关心是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吗?如果孩子在你的所谓关心中,感受到的是怀疑、猜测、指责、抱怨、否定,那么关心的结果会适得其反。无论在什么情境下,你的相信是一种态度,一种站在孩子一边的支持,让TA感觉到坚定的确定的力量,你俩的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三要放下期待。放下我希望孩子如何、必须、怎么做的种种念头,无论我对孩子有什么迫切的期待,先放下它们,让交流沟通在没有压力、没有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开始。
第二篇讲,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之前,可做如下尝试。
一是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孩子有问题,父母着急、焦虑是自然反应,但是试着先化解自己的焦虑。不是刻意地压制、强忍,而是试图从问题的根本上去理解。如果没有答案,就先做好自己,该看书看书,该跑步跑步,至少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从容淡定。如果带着焦虑的心情去帮助孩子,反而可能激化问题,最后需要安慰得是父母自己。
二是不要急于去问,先思考,理解。孩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学习上的,人际交往中的,与同学的,与老师的,家庭中的,学校中的,也可能是几种问题的综合体。有的问题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不是问题,只是孩子钻牛角尖,一时想不开。有的问题是阶段性的,过了那个时期自然就消失了。像学习上的问题,父母基本是爱莫能助,想帮也帮不上,再急也没用。绝大多数的问题其实都不用着急,或者我们帮不了,或者孩子自己能解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去理解。
三是克制自己的表达欲,学会倾听。理解的关键就是学会倾听,去听孩子内心的思虑、担忧,和TA愿意讲给你听的一切。如果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发表见解,不停地给孩子提要求,以为这就是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会压制孩子表达的意愿,不愿意讲出内心的真问题。有的问题就像笼罩在头上的阴云,只要让孩子讲出来,它自己就消散了。这时候我们做了一回倾听者,给了孩子一个表达和释放的机会。TA只是缺少这样释放的机会。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关心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多多益善,而过度的关心其实会带给孩子压力。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就是在学习把握好这个度。
我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遇到问题了就要寻求父母的帮助,就像小时候TA时时处处依赖仰仗父母一样,而父母也会无所不能地控制一切,掌控全局。而今天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折射到孩子身上,我们无法一一破解。就像我们自己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理不清、剪还乱。因而最好的对待方式就是倾听,与孩子共同理解和面对问题。
这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父母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